沾襟辞阙泪,回首别乡情。未知的世界虽然充满惊喜,但也遍布荆棘。无论在外风霜多少年,我眷恋的永远都是那分“根”情。
作为留学生,今年是我不能回家过年的第四个年头。这些年,微信取代了走亲访友,电子红包代替了面对面的馈赠,让我感到既惊喜又陌生。
不能回家,年还是要过的。我在异国他乡的过年经历,屡屡刷新自己对年的认知。
在法国,我结识了许多老华侨。他们漂泊在外三四十年,乡音无改,鬓毛已衰,满堂子孙无一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但是,他们对中国传统礼仪和传统文化的坚守,从来都没有放松过。
在国外华人区,我们也能体会到“年味儿”。比如,舞龙舞狮的游行活动,街道两侧挂满横幅标语和大红灯笼,挨家挨户贴上对联和“福”字。大家都穿着唐装、旗袍、大红色的礼服,哪怕是和外国人结合的家庭,也有着很特殊的“中国风”。
很多国内观众通过新闻画面看到海外华人过年,或许会感到诧异:哪怕在国内,我们过年也越来越少地看到如此传统的场景了,为什么在海外定居的华人还坚守“老一套”?
有一个单亲家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年近60岁的阿姨,来自北京。她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之一。大学毕业后,这个阿姨选择了在国外攻读硕博学位。她为了申请助学金,经历了“大起大落”。两次谈好资助后,人家又反悔。学费和生活费的落空,让本来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幸好还是有很多好心人士,帮助她战战兢兢地完成学业,并留在了法国工作和生活。
海外华人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光鲜亮丽。一些地方的种族歧视很严重,亚洲人又是出了名的能忍,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被欺负是常有的事儿。除此之外,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外国人也大相径庭。所以,华人都是相互抱团取暖,只有如此才能找到“亲人”的感觉。
法国虽然是个浪漫的国家,但法国人的“不靠谱”也是出了名的。在这位阿姨的女儿两岁的时候,她便离了婚,开始了单亲母亲的生活,一晃就是20多年。为了能把父母接到身边,为了能给女儿更圆满的家庭氛围,这位阿姨多年兼任几份工作,放弃了假期。
近10年,阿姨有了可观的收入。每逢假期,她都会带着家人回国探亲访友,还带着女儿回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她女儿从小就练习用筷子吃饭,并按照中国的餐桌礼仪就餐,从10岁起开始学习中文和国画,从15岁起开始学习古筝。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就像中国的符号,也是中国历史传承的象征。作为一个中国人,唯有延续这些传统,才真真正正让我们离“家”更近。这位阿姨说,每年回国,国内都会给她带来惊喜。她看到国内对于国学文化的重视,看到年轻人的多才多艺,也看到了学校和家长对文化素质培养的关注。
近两三年,她的女儿有了法国男朋友,她们也经常带着这个男孩子和他的家人来中国参观。他们一起爬长城、逛故宫,一起去山西、陕西旅游,自驾到四川、西藏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观。
她告诉我,法国人其实很少有真正了解中国真实生活的机会,只能靠媒体报道和中国游客形成印象,但这并不真实。只有亲身体验了繁华和便利的当代中国社会,才能真正明白中国变化有多大。
今年春节,这位阿姨带着父母回国过年。这也是她近40年来第一次回国过春节,在北京,参加庙会活动,到雍和宫上香,遍尝传统小吃,让她感慨万千。她每天在朋友圈“刷屏”,就像一个孩子,拿着相机,走走拍拍,生怕落下哪个角落,留下遗憾。
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缩影,但对于所有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他们相似的过年方式仿佛组成了一幅群像。故乡的意义不仅是儿时生活的地方和熟悉的气息,而像风筝的线,永远牵动着漂泊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