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别让政务APP沦为移动版“僵尸网站”
2018-02-12 09:46:00  来源:红网  
1
听新闻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少地方也跟上了“流行”趋势,纷纷推出手机政务APP。但是,近日央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政务APP问题百出,备受诟病。指尖上的便民工程,俨然变成了形象工程。 (2月10日央视)

  中山大学发布的《移动政务服务报告(2017)》显示:过去一年,中国70城推出514个政务APP。但从媒体揭开的冰山一角来看,除了功能不完善,用户体验差之外,有的政务APP甚至根本无法运行,点开即闪退。更具标本意义的报告,来自中国软件测评中心——70多家国家部委和32家省级政府、网站政务APP,逾四成存在“使用难”问题。例如,仅提供安卓版本,链接失败以及兼容性差不可用。

  这不免让人想到“僵尸网站”。在PC互联网时代,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建设了政务官网。但是,由于长期不更新、无人管理维护,不少地方的政务官网事实上沦为了花瓶般的摆设,乃至被戏谑为“僵尸”般的存在。中看不中用的政务APP,实际上是移动版的“僵尸网站”,二者本质上都是打着服务大众的旗号,干着浪费纳税人钱财之事。要知道,无论是网站还是手机APP,建设成本都不低。业内人士披露,后者仅开发费用,就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倘若再算上高额的运营费用,成本之巨恐怕更为惊人。

  探究这类“形象工程”,地方的盲目上马之责无可回避,但是,上级部门也有值得反思之处。近年来,围绕着“互联网+政务”,不少政府都制定了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而对下级部门进行考核。诚然,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政务服务方式也应与时俱进,相关网站、APP的建设都有其必要性。但正如“僵尸网站”提醒我们,不应“一刀切”地要求下级、基层部门开通网站一样,政务APP的铺陈推进,同样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给下级、基层以足够的自由裁量空间,考核的“指挥棒”更不能“一视同仁”。否则,一些地方难免只能硬着头皮,不顾实际地大干快上。

  尤其要看到,“互联网+政务”不止有自建政务APP一条路。以“政务+支付宝”“政务+微信”为代表的政企合作模式,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选择。利用第三方平台的成熟技术和生态优势,不仅有助于政府降低成本,保障政务服务质量,也能走出“碎片化”困境,构建起“一站式”服务,给公众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从公众的反馈来看,中山大学发布的《移动政务服务报告2016)》指出,通过支付宝或微信城市服务平台获得政务服务的使用率为17.2%,是网民使用最多的在线政务服务方式;其次为政府微信公众号,使用率为15.7%。而到2017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通过支付宝或微信城市服务平台获得政务服务的使用率上升到了44.0%。

  有专家认为,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将是“互联网+政务”未来的趋势所在。就此而言,在“互联网+政务”的推进过程中,所谓的“因地制宜”原则,不仅在于结合本地实际决定是否建设政务APP,还在于着眼大局,用更为开放的积极姿态,考量与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的可能。总之,既不能让政务APP沦为移动版“僵尸网站”,更不能将思维停留在自建政务APP这一条路上。

  文/张隐曜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