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早睡早起的你已经打算躺下见周公,喜欢晚睡的舍友却一脸亢奋“起来嗨”。如果同一宿舍的几个小伙伴都是“夜猫子”或者都爱早起,那该有多好。这样美好的愿望对于南京大学2017级新生已经成了现实。据报道,南大2017级新生的学号顺序和宿舍安排,差不多都是按照学生们的生活习惯、卫生特点、学习特点等“个人元素”来“合并同类项”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相似的同学更容易“连号”,被排在一起。(《扬子晚报》9月18日)
若学生宿舍里出现纠纷,往往是因为室友彼此生活、学习习惯存在不同。比如,有人喜欢早睡,有人喜欢晚睡;有人好静,有人好动;有人洁癖严重,也有人不太讲卫生,凡此种种,会给以后的矛盾埋下种子。懂得容忍还好说,但一旦无法容忍对方,极有可能“擦枪走火”,产生冲突。生活、学习习惯不一致的人长时间共处一室,对彼此精神也是一种折磨。
南大对2017级新生根据兴趣、习性安排宿舍的做法,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过去,大学安排宿舍依据的是学号与报到先后顺序,不会考虑同学的性格与习惯。这种分配宿舍的做法对校方而言是方便的,但它忽略了人的差异性,根据一个编号来决定学生未来几年一起生活的人,难言科学。
要知道,大学宿舍不是旅馆,不是一个只用于睡觉的地方。它是休息的场所,也是生活的场所,还承担社交功能。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与舍友相处,不仅影响他的社交,也会波及学习成绩甚至人格。
南大的新办法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大学宿舍管理的僵化思维,它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基于大学最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
大学的主体是学生,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尽量做到人性化。但当下很多高校还远远没有做到这一点。比如最近,南方医科大学准备取消男女混宿的做法,就在校内外引起广泛讨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这项决策已经做出。虽说这一决定用心良苦,但对学生意愿的尊重就不算妥当。
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观念超前,强调个性,更加注重个人感受与个人权利的表达。高校不能继续沿用以往的单向传导指令的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如此发达,高校完全可以借助大数据等新技术工具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方法。(姜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