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期待大学生的创新力“变现”
2017-08-16 16:52: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练洪洋  
1
听新闻

  “第一次拿到这种全国性比赛的一等奖,很兴奋能够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也给我们的团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机会,一个把我们的想法转变成产品的机会。”广州航海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一学生郭润华说。郭润华团队设计制作的一种新型雾霾净化装置在日前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8月15日《光明日报》)

  在我看来,任何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创新力的社会安排都值得点赞。大学生如日中天,处于人生最活跃的阶段,是社会最富创新力的群体,他们代表了未来,社会有责任为这一群体提供一切可能,去催化、触发、呵护他们的创新力。大学生的创新力,最终化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输血”是第一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学生搞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不能满足于小打小闹小发明,大创新就要大投入,而“缺钱”往往是大学生创新的致命痛点。据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36.78%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缺乏经费支持。已创业的大学生中,其创业项目资金来源47.34%来自于社会网络(家庭除外),而来源于高校和政府的分别为23.21%和10.95%,数据说明学校和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力度还是偏小。

  外部“输血”,注入资金,保障大学生“任性”创新,效益是显现的、良性的。如广东工业大学,每年投入数千万元,还吸引了大量社会投资机构在校设立基金。学校出钱出地,学生出人出成果。譬如,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分赛区决赛上,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就获得了金奖2项,银奖8项,铜奖2项。

  “变现”是第二步。让大学生的创新力“变现”,打通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激发、呵护大学生创新力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一步。“变现”让大学生的创新价值得以体现,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经济效益,为他们持续创新注入动力。在创新成果与市场对接这一块,大学生力有不逮,需要学校、政府等“做媒”,牵线搭桥、促成良缘。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分赛区决赛期间,组委会组织了项目成果对接活动,广东工业大学的“eolinker接口管理平台”项目就获得百万元天使轮融资。对大学生创新“扶上马、送一程”,他们才能在创新之路上行稳致远。

  让大学生的创新力“变现”,一子激发全盘棋,无论对大学生、高校,还是对社会,都将大有裨益,值得我们去促成。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