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伟大变革,总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如果说改革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最强音,那么社会治理无疑是改革中的新课题。回望当下,呼吸的“痛”、闹人心的“堵”、事不好办的“难”,这些问题无不照见治理的短板、服务的欠缺,更说明社会治理体制机制需要改革创新。近日,江苏省委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主题举办第六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会上,省委李强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要回答好治什么、怎么治、谁来治的问题,努力实现从被动应对处置向主动预测预警预防转变、从单纯管理向寓管理于服务转变、从主要依靠党委政府向开放共治转变。”
问题倒逼出的答案,是中国发展革故鼎新的缩影,更是江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景。民情大于天,晴雨总关情。“民意”如风,“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观民意,察民情,江苏开展“大走访”活动,发现问题记录在册统一汇总,逐一解决落实并条条反馈。通过活动大排查、大化解,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无锡派出干部,帮助“造血”脱贫;苏州架设钢桥,方便上千人上下班,“解难题”“办实事”成为走访活动的重中之重。掌握基层情况,抓源头,重预防,“大走访”成为社会治理的“瞭望台”。
“基层不强,上头白忙。”在讲坛交流中,一位领导道出了社会治理在基层的重要性。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如果群众的实际困难、矛盾纠纷,多数能要在这个基本单元里解决,那么我们的社会治理水平也会更上一层楼。然而,长期以来,社区自治一直是社会治理的“痛点”。如何才能自我消痛,把原来的“痛点”消融后成为“亮点”,无锡通过社区“微自治”,下了一盘创新社会治理的“先手棋”,以“微自治”打通了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如今无锡“民情安镇”APP已成为当下安镇群众反映诉求的常见选择,实现了把上门走访变成实时在线,也让居民获得更多服务和归属感。
但是,仅仅靠创新思路,还远远不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用心打通网上网下的“双向道”,才能有治理的“溢出”效应。线上反映问题,需要线下快速解决,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网络的巅峰时代,借网络之力,使之成为社会治理的“强力推手”。网络信息互通互联,互享互用,主动公开发布街道社区办事指南、工作动态、部门公告等信息,推送群众共性的服务需求信息,彻底消除“条块不畅”“信息孤岛”等壁垒。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问题,“节约居民每一分钟”,老百姓就会在社会治理的成绩单上加一分。
在法治轨道上解决纷争、化解矛盾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当前,县(市)一级是相对容易引发社会问题的敏感区域,这也是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法治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和谐社会的“助推器”。以昆山为例,10多年前就创新推出村居“五位一体”综治办的模式,将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捆绑运行,得到了中央综治办的肯定和推广。用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找准病根,进行“精准治疗”。
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社会治理失去动力;善于整合资源,不断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让治理不断枝叶舒展,绽放新芽。让政策带上温情,在大众化中化大众,在时代感中感时代,江苏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先行探索正阔步前行。(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