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维护好科学研究的“完整性”
2017-08-04 12:28:0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扶 青  
1
听新闻

  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宣布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据了解,论文撤回系韩春雨团队主动所为,他们声明:“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不止韩春雨,社论也将撤稿归结为“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回顾《自然-生物技术》所使用的调查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完整性”。自论文于去年5月发表,引来大量不可重复性质疑后,该刊11月发表“编辑部关注”,提醒科研界留意可重复性方面的担忧,12月接受韩春雨及另外几个独立研究小组的新数据,但判定数据太过初级,不满足发表标准,然后决定给他们更多时间来收集能支持论点的实验证据。现在一年过去了,无论是韩春雨还是其他研究者,都无法“强化初始数据”,因而决定接受主动撤稿。可见,“完整性”不是说数据或有真伪,而是在给定的时间内,数据未强化到可还原、可重复的程度,这也直接指出一项完整的科学研究要经得起同行评议,正如该刊所提到的,“这显示了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在全天候媒体时代的重要性”。

  如果认为“完整性”的一面是经得起同行评议,那回顾过去一年多,“全天候媒体时代”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南方日报》为例,去年就发表4篇评论,在多数学者表态无法重复研究的初期,韩春雨团队对公开原始数据犹豫不决,本报发表《质疑与反驳是科学工作的常态》;后有13位科学家呼吁对其启动调查,韩春雨一边坚称结果真实,却没有给出原始论文之外的任何证明,评论员认为“韩春雨应该发出不同的声音”;2016年10月份,韩春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本报又发表《含糊其辞的推脱要不得》,认为“科学从来不是个人的事情,一项科学成果需经受国际科学界的普遍检验”;最后经过长时间“拉锯战”,认为应该由高校学术委员会做出正面回应。截至目前,这些评论都被证明有其价值,不仅刊物重申了同行评议重要性,韩春雨所在单位也终于启动学术评议。

  在《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一文中,指出“这篇NgAgo论文也显示了社交媒体的利与弊”,因为即使是简单的实验也需要花费数周来准备、实施、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媒体不能“要求得到快速、明确的答案”。我们对此表示理解,但也需要认识到,令人遗憾的并不是研究上有可能的时间跨度或差错疏漏,而是对同行评议、媒体评论表现出的疏离、傲慢、屏蔽等态度。回顾NgAgo论文所引起的争议,我们还应意识到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无论一篇论文何等专业,领域何等冷僻,它都有可能因潜在贡献而引起全社会关注,其中,不仅会有媒体不厌其烦地作科普化解读,也会有更多同行们提出差异化的看法,科学研究当然要保持定力,但面对“可重复性”这样的研究规范问题,没有任何理由来逃避回复、拒绝沟通,尤其是面对同行评价,更不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相反,要保持科学研究的“完整性”,就要对不同声音真诚相待、坦诚以对,共同求索和进步。

  当前,我国学术水准在国际科研评价体系中表现得越来越好,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引起各国研究者的关注,为了更好维护我国的学术声誉以及在国际科技界的学术形象,我们应当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奋发图强。韩春雨事件虽然暂时画上了句号,但值得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