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中国教育报》刊载《“孩子们不会玩”太可悲》一文,对武汉市暑假幼升小测试卷热销、幼小衔接培训火爆现象进行深刻剖析,引发笔者共鸣。笔者以为,“孩子们不会玩”可悲更可怕,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为何孩子们不会玩?正如文中所说,“《夺冠冲刺100分》《幼小衔接天天练》等幼升小测试卷热销折射出的是家长们对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认识不足”。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让其拼命做习题、上各种补习班。孩子们玩的时间被无情侵占,玩的权利被无情剥夺,导致的结果是,考试成绩好了,综合素质则变得低下了。
玩,对于孩子极为重要。在玩中能认识和探索世界,在玩中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发现自己。有资料显示,儿童时期是人的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人的才华、创造力都和这一阶段的想象力发展有关。而“玩”则最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著名作家席慕蓉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有接触过大自然(比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有第一手接触过美。其实,孩子真正的学习是在“玩”中实现的。
记得小时候,在乡村,小伙伴爬树捣鸟窝,下田下河捉鱼,在草地上打滚摔跤,在月光下捉迷藏,多开心啊!而今,孩子们想这样玩,已经很难。每天上下学都有家长接送,回到家一头扎进房间写作业,没有兄弟姐妹的打闹,与父母也缺乏交流。除了学习,他们玩得最多的可能就是手机和电脑了。
我国领导人曾说,“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点。”所以,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共同携手,尽早改变当前这种令孩子窒息,过分注重分数成绩的教育氛围。应该把“玩”的权利还给孩子们,不要让他们成为家庭里最忙碌的人。
对此,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要以为玩就是出格行为而加以禁止,而忽视孩子应该具备的“玩”的能力。学校教育要有担当,不要以安全为由压抑孩子的天性。比如,有的学校从不组织校外活动,音体美课也不正常开展等,这样只会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个碰不得的“瓷娃娃”。教育部门和社会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活动场所,并做好相关指导。让孩子们在双休日、寒暑假,有时间玩、有地方玩,玩得开心,且从玩中获益。
文/刘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