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是整材料
四川泸州王继川
近日有媒体报道,有的帮扶干部整日里忙着采集数据、整理档案资料,却对贫困群众增产增收的事儿上心不够。这不是说资料整理就不需要、不重要,但若在帮助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上主动性不强、措施不力,效果就很难尽如人意。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然而,有的地方却还热衷于在文字材料上“下功夫”。他们虽然也调研,并把情况和问题记录在册;同时,他们脑海中也有一些关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规划,并形成了汇报材料。遇上领导检查时,他们往往对答如流。这很容易给人一种当地群众脱贫攻坚已经胜利在望的印象。
扶贫不是喊喊口号、写写材料。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扶贫,是得不到群众的认可的。这就要求各级干部真正认识到,扶贫不是整材料,更非“数字脱贫”,而是要“精准”发力,在找出真正贫穷根源的同时,做到对症下药。如此,贫困群众才能切实享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当然,也有的地方扶贫花费大量人力、精力整材料,是迫于上级检查的压力,这也提醒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离不开督查,但督查的重点和手段也需科学精准,不可被炫目的材料和数字蒙蔽,更不能明示或暗示基层玩“文字扶贫”。扶贫是个精细活,要真正实现群众的致富奔小康,非得下一番“绣花功夫”不可,来不得“花架子”,容不下“摆样子”。
“责任状”岂能满天飞
安徽来安卢福林
前不久,某地领导对基层责任状“满天飞”的情况感叹:“层层签订责任状,实际上就是层层不负责任!”他的话,点中了基层签订“责任状”过多过滥的要害。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落实到基层。因此,通过签订“责任状”,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借以推动工作落实,无可厚非。但是,“责任状”不能过多过滥,不是想签就签,甚至随意乱签。
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不提前调查研究、不考虑基层具体需求,为了落实上级任务,就以“责任状”的形式一签了之。这种图形式、走过场的做法,最终使得责任“悬在空中”;有的在工作中敷衍塞责,缺少担当,遇到急难险重的工作,就想着签个“责任状”了事,以此逃避、推卸责任……凡此种种,都导致了“责任状”在基层的“满天飞”,却又不解决任何问题。
“责任状”过多过滥,暴露出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不严不实的问题。对上级机关来说,遇到重要工作和急难险重任务时,要第一时间科学研判,想对策、找办法,而不是“甩包袱”。经过充分的论证、调研后,能解决的就地立即解决,确实需要下级单位配合处理的再以适当的方式安排下去。如此,才能为基层减负,并从根本上解决基层“责任状”铺天盖地的情况。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06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