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这天,我所在的一个评论人的微信群炸锅了,几个人为了一桩地铁性骚扰风波争论了大半天。大家的争论缘于,这起性骚扰风波的一方当事人来头不小,是国内小有名气的经济学者仲大军。
5月27日,女网友@一枚粘人的小妖在微博中披露,两天前在北京地铁五棵松站遭遇仲大军“袭胸”并遭其殴打,随后她又公布了派出所处理结果(拘留五日)并公开了仲大军个人信息。5月30日下午,不堪网友“人肉”和辱骂的仲大军在微博上发表《肢体的暴力还是语言的暴力?——地铁事件真相》一文,否认存在性骚扰,指责当事人“造谣污蔑,歪曲事实,刻意制造两代人的仇恨……”
一桩普通的治安案件,为什么引起这么大波澜?浏览了下网上言论以及微信群的发言,有人纠结于到底性骚扰了没有,还有人关注打人者的身份及其平时言论,更有人认为,女性因衣着暴露而遭遇性骚扰也该反思,等等。有些专业人士对此案的解读,甚至不如街头巷尾的议论,令人意外。究其原因,不少人在讨论这事情的时候,把不同层面的问题带入讨论,因此陷入了各说各话。
要想厘清这桩风波,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跟着事实走。在没有权威信息披露前,不论是女网友说仲大军性骚扰,还是仲大军辩称没有,都只能作为单方说法。哪怕是相信其中哪一方的说法,也只是一种主观判定,而不能当作事实。这是许多人在讨论中容易犯的毛病,也就是把主观评判当作事实前提,从而否定了其他可能性。
从目前的证据以及警方的处理结果来讲,性骚扰与否暂且不提,仲大军殴打对方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这不仅得到了警方的认定,连仲大军本人都已经承认。那么,这桩案子无非是:仲大军性骚扰并殴打女性,或者仲大军没有性骚扰但殴打女性。若是前一种情况,相信不会有人同情仲大军;而对于后一种情况,有些人纠结之处在于,仲大军可能是受不了对方诬陷而出手的,因此值得同情。
问题是,被人指责性骚扰,就是出手打人的理由吗?换个说法,同情仲大军被人诬陷,就能抵消他打人这一事实的违法性吗?显然,性骚扰的成立与否,与打人行为要不要受罚是两回事。这一点,仲大军本人也不否认。(“失态之处,我已做反省,公安部门也给予了行政处罚,也请大家谅解。”)至于仲大军本人的身份、年龄,或者这名女网友是否衣着暴露(没有信息表明这一点),都不是对此案作出是非评判的要件。
一段时间来,网上舆论对一些社会热点的评论,经常让人有“评论太多,事实明显不够用”的感慨。这指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比如媒体报道的不足,官方权威信息披露不够全面及时,以及网友发表观点之简便快捷等。但不管舆论生态如何变化,有一点原则终须守住,这就是“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否则,真相只会越来越遥远。
本报评论员
魏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