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导盲犬太稀有但“无障碍”应该有
2017-04-25 17:50: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张 涨  
1
听新闻

  导盲犬,从一个有点陌生的概念,慢慢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接受。比如《导盲犬小Q》等“催泪弹”,让很多人认识到了导盲犬的作用。而此次导盲预备犬的“公交车初体验”,本报全媒体进行了全程直播,参与观看的网友超过40万人次,可见导盲犬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导盲犬对视障人士而言非常重要,但问题是太稀有:全广东只有1只“持证上岗”,而有数据表明全国也不到100只。相较之下,全国有超过1900万视障人士,意味着能成功申请导盲犬的只是凤毛麟角。好在,广州的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预计约半年后,就将迎来第一批“持证上岗”的导盲犬。

  但不得不承认,短时间内很难为有需要的群体配足导盲犬。要为包括视障人士在内的残障人士带来更大生活便利,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努力的方向。最基本的,比如在出行方面,能不能让无障碍设施无处不在?能否杜绝占用盲道等行为?比如在应用现代技术方面,很多图书馆已经有了语音导览等无障碍设备,更多的政府机关、办事机构能否尽快跟上?

  应当说,关爱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理念双重进步的体现。我们能不能为残障人士构建一个与健全人生活体验差不多的“无障碍社会”?这不仅需要经济投入,更需要理念转变,需要法律和政策先行。曾开发了国内第一款盲人电子邮箱的创业者说,国外那些无障碍做得很好的公司,往往都是被法律“罚出来”的。但目前国内还缺乏这样的机制,很多企业没有“无障碍”意识。

  本报曾刊登过一封在韩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来信,让我印象深刻。这名留学生感叹,在韩国经常见到“障碍人”(“残障人士”的韩语说法)活跃在各种场合。因为韩国法律对“障碍人”保护十分细致,有为残障人士教育而建立的大学,有专门的宿舍,每列地铁都设有可以停放轮椅的专用车厢……韩国的“障碍人”出生率并不高,但在公共场所却时常看到他们的身影,就是因为完善的公共设施,让“障碍人”学习、工作、生活没有或很少有障碍。

  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令人欣喜的是,人们越来越关注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而近年来无论是航空、地铁等公共交通,还是大学教育、职业培训等领域,都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保障残障人士享有同等机会和便利程度。改变正一点点发生,这个“无障碍社会”也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