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在传统老企业工作的朋友跳槽了。他离开的原因倒也简单,就是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入职七八年,收入也在上涨,但幅度在同行业明显偏低。企业所在行业不算景气,为了渡过难关,员工没少“5+2”“白加黑”,但唯一回馈就是“可以免费吃加班餐”。
人才流动属正常现象,“铁饭碗”的打破也是改革带来的社会进步。可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才在某个时期纷纷外流,也反映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在下降,往长远看,这很可能影响到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在企业管理中,薪酬分配是激励机制的重要一环。传统企业,特别是一些老国企对员工的激励更多是讲奉献、树典型、搞竞赛、打战役。这些方式曾发挥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也未过时。只不过,在企业竞争加剧、人员流动加速的今天,光靠讲奉献来稳定和激励员工,可能会有些力不从心。
去年初,笔者曾到新疆罗布泊腹地,采访在戈壁滩上生产钾肥的国投罗钾公司。十几年前,创业者们白手起家、战天斗地时经历的痛苦、折磨与煎熬,绝非今人能够想象。罗钾总经理李守江想得明白:“留人,既要靠感情、靠事业,也要靠待遇。”如今,罗钾员工的收入在哈密当地是最高的,工人们通过倒休能有一半时间呆在城里。
其实,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不冲突,讲奉献与合理提高待遇也不矛盾。一方面,让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正是发展经济、搞好企业的本义所在,员工生活改善了,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也必须通过合理回馈来吸引、培养、稳定住优秀人才。而合理回馈,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与员工付出相匹配、与人力资源市场行情相适应的薪酬水平。
近年来,国企正在改革薪酬制度,严格规范管理人员薪酬,推动职工薪酬分配与市场接轨。但一些问题同时存在。这其中,有的属于认识上的误区,也有的属于机制上的障碍。
比如,国家为了调节过高收入,对央企高管实施限薪。这本是一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好事,但在一些企业,却成了下级员工工资上调的障碍。下级工资不能涨得比上级快吗?生产制造一线工人,在企业里论级别不高,但其工资偏低,恰恰应该多涨一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在市场上炙手可热,国企为了提升管理而引进他们,当然得给出“有诚意”的价码。这些符合市场规律的做法,只要透明、公正,不应该受到过多其他因素的束缚。
合理提高待遇别忘了讲奉献,讲奉献也别误了合理提高待遇。只有处理好二者关系,员工工作才能更带劲儿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