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肇庆“四会将建垃圾场”的消息在四会市广泛传播。3月16日,四会市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工业废弃处置中心项目有关情况的说明》中指出,该项目属于本地项目,已通过专家环评,且得到广东省环保厅批复。3月17日,四会市发改局再次发布有关情况说明,强调该项目的环保工艺和处置设备有保障。当晚,市政府官员在街头回应群众时明确表示,该项目的立项已经被终止,常务副市长李剑也通过电视讲话,声明项目已终止。(3月19日 澎湃新闻网)
近几年来,各地不时有一些化工或环保项目,在选址、立项过程中,未能赢得所在地群众的理解支持,推进不顺,甚至引发群众聚集事件,地方政府为了社会稳定,被迫选择终止项目。这是下下之策,也是无奈之举。这次四会市环保项目几天内“夭折”,是最新案例。
虽然不同建设项目的“引爆点”有差别,但错判群众关切、低估民意决心,无疑是关键因素。从制度设计看,重大项目立项必须通过环评,环评又必设公众参与的问卷调查。从多年来的失败案例看,项目立项环评报告中,公众参与的问卷调查结果,与项目被公众广泛关注后的民意看,差别太大,让人不得不怀疑此前报批的是否是“假报告”。四会项目的问题也出现在这里。
据记者了解,一年前,广东环保厅对这个项目环评报告的审查文件显示,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存在不足,环境防护距离论证不符合要求。而在公众参与情况一栏中,累计发放单位及个人共195份调查问卷中结果显示,100%的团体受访者表示支持该项目建设,没有单位表示反对;81.8%的个人受访者表示支持本项目建设,18.2%的个人受访者表示无所谓,没有受访者表示反对。
从项目最初民意调查看,没有任何单位和个人表示反对。但是,一年后的今天,四天内就收到了大量反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反对群众显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其实,当初只有195份的调查问卷,对一个涉及近30万人口的地区来说,范围明显过于狭窄,即使调查全部公平有效,也无法反映真实民意。主办机构或许心知肚明,像这些多多少少涉及环境影响的项目,更大范围、更真实的民意,不是不想去收集,而是不敢去收集,生怕还未立项就被民意“搅黄”了。只好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策略,抱着侥幸心理,期待届时做做“不明真相”群众的思想工作,“见证奇迹的时刻”就会到来。
这是典型的“鸵鸟心态”。决策者理应知道项目选址有可能遭遇民意反弹,偏偏从一开始就想对此暂且回避,敷衍了事,广大群众“后知后觉”时,难免有被愚弄感,带来更大被动。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环保、化工类的项目不可能不建设。但是,随着国家对项目环保越来越重视,公众的环保和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对环评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有关部门当戒“鸵鸟心态”,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争取社会发展和群众满意度的最大公约数。否则,不仅可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将损害政府公信力。
文/徐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