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高尔夫大叔”展示了生活的 另一面
2017-01-26 10:06: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1
听新闻

  13天之前,北京西站广场上,因随身携带一根回家送给儿子的高尔夫球杆,38岁的山西男子杨卫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因这个暖心的返乡故事,杨卫很快以“高尔夫大叔”之名,成为春运大军中的一名“网红”。然而回家不到四天,杨卫便偷偷回到北京。他将这一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归结于“无法与父母沟通”,而“无法沟通”则是父母责怪他“在北京没挣着钱”。

  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到处都弥漫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气息,“高尔夫大叔”从多年在外漂泊,到回家四天不到就离家出走,上演了一起极端版的“恐归”案例。谁能想到,渴望中的温情并不存在,与亲人团聚的愿景变成了“无法沟通”的隔阂,有人说父母太过势利,也有人说孩子确实令人失望,团圆最终再度成为分离,这样的结果总是充满着悲情的味道,并于此非典型案例中,看到典型的中国式生存焦虑。

  这是底层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当生存成为急欲摆脱而始终无法摆脱的困境后,就可能让人性失去本目。对一个在外漂泊了20年的孩子来说,回家是一种奢侈享受,也是一种精神慰藉。对在家操劳的父母来说,游子归家本可演绎久别重逢的脚本。不过,生活的残酷性在于,当窘迫、困境成为常态之后,人就会变得现实而缺少诗意,更不可能洒脱地来一句“我挥一挥衣袖”。“挣更多的钱”既是现实的实际需求,更是家庭的现实要求。

  于是,当生活成为一种巨大的压力后,就会扭曲人性,改变价值,让人变得焦虑、恐惧和躁动不安。此前有网站针对1840名参与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7.2%的人表示身边存在“恐归族”,其中20.6%的人发现身边这样的人“很多”;41.1%的人认为自己就是“恐归族”。对此,有网友干脆总结出了一个“过年九大怕”,怕春运、怕送礼、怕催婚都“榜上有名”。在这种大背景下,“高尔夫大叔”式的逃离,不过是普遍化状况的极端化呈现。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不过要做到这点殊其不易,近年来,虽然物质日益丰富,但是人的精神问题反倒日益严重,“为何我不停奋斗,却越来越不幸福”成为共同心声。要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式的困境,离不开个体的自我改变,最基本的要求,则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善待自己的同时,推心置腹地与人交流与沟通,让他们看到你的进步,感受到你的不易,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与回响。“高尔夫大叔”提供了这样一个样本,在看到别人的生活之时,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也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洞察,有刻骨铭心的感悟,从而在别人的故事中读懂自己的情怀,看到自身的差距。

  从暖心到寒心仅有四天的时间,“高尔夫大叔”式的逃离版本,究竟还会出现多少次,恐怕只有“冷暖自知”。不过,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将要干什么,如何处理困局,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要求,同时也是获取幸福的途径。生活的另一面,远比表面看起来更晦涩,也更为艰难,若是我们自己都无法进行调整,做到张弛有度,就会让紧绷之弦折断,从而失去生活应有的基本意义,并由此导致亲情的淡漠与人性的异化。

  不必嘲笑“高尔夫大叔”剧情的反转与鸡血,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高尔夫大叔”,只是程度的轻重有别而已。以人为鉴,才能在教训中前行,并避免在一次次的挣扎中痛苦不堪。其实,幸福很近,就在眼前,幸福也很远,穷尽一生都没有找到。珍惜现在,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唐伟)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