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野生动物园因一对大熊猫母女身亡而被舆论质疑,昨天本报也报道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被指虐待动物”“白虎表演时被逼落水”的风波。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动物园就是负责保护动物的机构,但如今,这种看法可能不得不修正,因为不少动物园现在做的事情,其实是通过圈养动物来实现营利目的。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动物园保护动物的功能已退居其次,甚至走向了反面。
具体到这两起事例,上海野生动物园、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都有自己的解释,但都难以让人释怀。如上海野生动物园表示21岁的大熊猫“蝈蝈”是因为生病去世,幼崽“花生”则是因为纯母乳喂养的条件发生变化(“蝈蝈”生病),最终因肠扭转死亡。但是,对于“花生”出生才两个多月就正式“展出”,以及 “10年养死5只熊猫”等情况,不能不让人对该野生动物园的动物保护能力有所怀疑。
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回应称,白虎表演时被逼落水是驯兽师缺乏经验而不存在虐待行为,但这似乎也难以打消人们的疑问。更何况,在一些动物保护者看来,动物表演本身就是一种虐待行为。如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所列的10项“最残忍的野生动物旅游活动”,就包括了骑大象、养鳄鱼等行为。与老虎合影、看海豚表演都算虐待,那让两个多月的大熊猫幼崽展出赚钱,能不算虐待吗?
所以说,动物保护不能漏了动物园、海洋馆等机构,更不能纵容其成为动物保护的飞地。否则,在强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这些机构可能成为虐待动物的“集中营”。在这方面,最骇人听闻的莫过于原先被当作童话般存在的泰国“虎寺”——帕朗塔布寺,这家寺庙后来被发现大规模圈养老虎的目的竟是为了走私敛财,许多老虎因此惨遭虐待与杀戮。
如今,人们对何为动物保护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动物保护意识日益提高,但动物园等机构的商业气息却也越来越浓厚,动物保护的原则越来越不被重视。面对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应加快动物保护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而不能简单以一句“不得虐待动物”试图解决问题。事实上,关于动物表演,该如何顺应公众对动物保护的吁求,减少虐待动物等现象,法律规范还有一大片的空白。
当然也要看到,要做到完全禁止动物表演也是不现实的。适度的、符合动物保护原则的动物表演,除了能给动物园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为动物保护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如果不许动物表演,动物园没有经济收入,怎么可能有积极性饲养更多动物?所以,更为现实的解决办法是,禁止存在虐待行为的动物表演,以及鼓励展示动物原始生态的“动物表演”,这样才能让动物园回归保护动物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