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看,停车难问题产生的实质是稀缺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即有限的车位资源和日益增长的汽车需求间的矛盾。因此,解决思路主要有从需求侧发力与从供给侧入手两种模式。
从国际上的实践来看,需求侧主要以经济手段和替代手段为主。前者通过增收“交通拥挤费”形式抑制停车需求。以英国伦敦为例,为限制进入中心城区车辆,从2000年起伦敦开始提高停车费用,且进入者要缴纳额外的“拥堵补偿费”。而替代手段则重点是打造舒适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次。如法国巴黎通过市内密集分布的1450个自行车租赁站,为市民提供几乎免费的自行车租赁服务,鼓励减少汽车的使用。
抑制需求确实解决了部分停车难问题,但一味抑制需求并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因此,还应从供给侧角度科学规划,在不过度限制市民停车需求和不过度占用土地面积之间寻找“平衡点”,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增加车位供给。
首先,增加停车用地的规划,解决土地供给的问题。经过科学研究论证,将过去停车需求量大而又没有合理规划停车位的区域,划分出停车专项用地,合理增加停车供给。最新的《重庆市主城区停车专项规划》就规划了未来主城区将有公共停车场1329处,提供31.8万个车位。城市规划应把握好停车场布局选址的第一关,处理好人车争地的矛盾。社会公共停车场用地坚持布局在出行吸引强、出行车位需求大的区域,为城市停车发展留足用地。
其次,应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车容率”,实现停车空间的纵向合理分布。德美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停车楼来解决中心城区停车问题,并将其作为城市交通配套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和传统的停车库相比,立体停车楼可充分利用狭小空间建设,大量节省土地资源。一个普通车位平均占地27.5到35平方米,而立体车库一般只需要0.9到7.5平方米,是传统平面停车位的五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与传统车位不同,立体停车楼更适合智能化停车手段的介入,例如采用全智能机械化停车位,泊车与取车全自动化,省力省事,安全并有效。近两年,重庆市渝中区、江北区、渝北区等也在加紧论证和建设立体停车楼,通过提高“车容率”达到有效增加停车供应的效果,缓解主城区停车难。
此外,还应提高已有停车位的使用率。目前市场上存在形式多样的智能停车软件,它们都致力于通过智能化手段提供静态交通数据分析、地址导航、车位信息查询等服务,可以有效减少车辆排队停车等候和寻找车位的时间,提高车位的使用率和周转率。另外,不少智能软件拥有车位分享功能,这些停车软件的车位所有者通过APP发布车位闲置信息,停车人根据需要预订车位和时间,支付费用给车位所有者;后台系统会远程打开车位上的智能地锁,分享对应的车位,极大提高了闲置车位的利用率。我们预测,随着停车软件的不断发展,它们将与商圈购物、后汽车市场服务等相关产业密切结合,实现停车与各种消费体验功能完美融合。
最后,应加快停车产业化进程,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停车设施建设和智能系统开发的产业化,最基本的方向就是通过投资盈利实现规模经营。除建筑物配建停车、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等建设方式外,还应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新的公共停车设施,加强停车设施建设与智能化发展的结合,通过资本运作、资源整合、政策支持等办法来逐步实现停车产业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鼓励和推动更多的社会资本的参与,共同为解决都市停车问题贡献智慧和方法。(作者常延聚系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