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5月的华夏大地,稻穗飘香,只是那个把一生浸在稻田里的忠诚守望者却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车流停了、自发鸣起长笛;眼中含泪、手捧菊花,人们用最尊敬的目光送别这位“90后”中华拓荒人。年轻干部想要成为“老百姓的官”,就需先成为一粒“好种子”,学先进、追先进、争先进,向袁隆平老先生这样的“国之脊梁”看齐,在追“星”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之星。只因亲眼见过人民吃不饱饭,便选择几十载躬耕于田地,向“饥饿”发起挑战,90岁高龄,仍然佝偻着身子坚守在一线,病危之际,仍关心着稻子的长势。袁隆平老先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初心,追逐着“禾下乘凉梦”,只为让中国人“端牢饭碗”。斯人已去,年轻干部需接稳历史的接力棒,深刻领悟“人民就是江山”的内涵,积极投身基层,放下姿态做人、沉下身子干事,多一些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听一听人民群众的心里话、“牢骚话”、“刺儿话”,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烦心、最忧心的问题。
追“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之星。“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是学农的,我应该在这方面尽我的努力。”自此,无论是播种季还是收获季,不论是严寒还是酷暑,袁隆平老先生始终坚持挽着裤腿下稻田,哪怕在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当天亦不例外。就这样,他将使命放在心上,责任扛在肩上,坚信“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年轻干部需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干在前、冲在前、闯在前,将大事难事做稳妥,小事易事做极致,于平凡工作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提升能力、锤炼本领,勇敢担负起国之大任。
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之星。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到1976年研究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从大面积示范每公顷产量10.5吨到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袁隆平老先生走过严寒酷暑,把论文写在了稻田里。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一条条亩产攀升曲线,正是他步履不停的见证。年轻干部作为助推国家发展的“蓬勃后浪”,就该与时俱进,以只争朝夕、不甘人后的劲头,在厚积薄发中打牢根基,于攻坚克难中勇攀高峰,提振不知疲倦的精气神,树立奋发有为的人生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中国梦贡献年轻力量。
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之星。穿着朴素、生活简朴,这个皮肤黝黑、个子瘦小的老人不求名、不求利,毕其一生,为民生计,甚至将个人奖金捐出设立科技奖励基金会,奖励范围扩大到整个农业领域。有如此侠之大者实乃国之幸事。“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年轻干部需牢记奉献在前、享乐在后,主动到艰难困苦的地方、急难险重的岗位,经受复杂环境的考验,以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在关键时候咬紧牙关、握紧双拳,奉献自我,毫不犹豫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为实现党和人民的事业忘我付出。
狭窄的田埂,湿滑的小道;碧绿的稻田,微风拂过,稻香四溢。一代又一代吃着米饭长大的中华儿女,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可敬的老人。(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人民政府 张舒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