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忻州市境内,有一列绿皮“慢火车”慢悠悠地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它是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忻州市岢岚站至宁武站的8834/8833次列车。这趟列车停靠9个山区小站,全程运行95公里,全程票价6.5元。(新华网 1月31日)
“绿皮”火车缓缓褪出人们的眼帘,高铁动车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快”节奏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革新了无数陈旧的事物。9个山区小站,全程运行95公里,6.5元!6.5元,居然能肩负起如此庞大的压力,这笔糊涂的“经济账”背后,“慢火车”又缘何仍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
“难于上青天”的道路并非仅仅蜀道一条,崇山峻岭之中,蜿蜒曲折的“天路”阻隔了人们前行的道路。“走出去”仅仅成为了一个想法,一份冲动,一句嗟叹。那么,如何打通贫困地区的“任督二脉”?且不论“超音速”的高铁,单论普速列车,行驶的高速附加产物“共振”也会导致山体皲裂,产生严重不良后果;崇山峻岭之间的弯道要求也过于苛刻,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此,缓缓前行的“慢火车”是最佳的选择,它,缓缓踏步而来,带着安全,载着希望。
高昂的造价与低廉的票价形成鲜明对比,铁路部门无盈利可言,何不放弃贫困山区这个“食之无味”的市场?
对于铁路部门而言,“慢火车”的开行,已不再是一道简单的“经济题”,更是一道“社会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慢火车”的开行,搭建了大山之间的桥梁,拉通了贫困城市之间的纽带,嫁接了山区经济的血脉。山区面临的形势如此严峻,一个个“围城”孤立于山水之间,“超凡脱俗”的背后更多的是一把把的辛酸泪。“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虽然“慢火车”的开行可能无法大幅度拉动当地经济,但却能够方便出行、温暖人心。所谓的“中国速度”,不仅仅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更要体现在人们获得感“增值”的幅度。
曾记否,那个满头银针的“冰花男孩”,离家步行一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对于无数山区步行求学的“冰花男孩”,“慢火车”就是他们的“暖心校车”;那一副副笑靥如花的面庞,映衬出一丝丝岁月的痕迹,那代表了他们旧时的辛劳与今日的欣喜,对于山区的老人,“慢火车”就是他们穿梭于大山中的“公交巴士”、“致富快车”;春节在即,那些期盼与家人团聚的游子老人,踏上寻亲之旅,对他们而言,“慢火车”就是回家的“专用车道”。慢悠悠穿行于山间的“慢火车”,虽然用的仍是锅炉烧煤,但是升腾的却是人们心中暖暖的“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慢,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而是一份内心的沉淀。“慢火车”的存在,不是交通落后的象征,而是“快时代”的一股清流,是移开大山巨石的真“愚公”,为山水间的村民送去最暖“祝福”!
千里山水藏于心,你藏于山水。青山烟雨何处裁?你,悠悠而来。(王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