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社会组 > 正文
由夜市摊位引发的探讨

华灯初上,五彩斑斓的夜市为城市烟火气添砖加瓦。一辆辆小小的推车摊位,是忙碌的都市一族们片刻松弛感的获取地,也是无数个商贩小家庭在这座城市扎根的梦想栖息地。小小夜市记录着生活,也构成了生活本身。

在为大家推荐各种南京特色夜市时,也会有读者抛来这样的问题——“如果大家都去摆地摊了,谁还想到商场和沿街商铺做生意?”

细细想想,有几分“杞人忧天”,却也不失几分道理。虽说是不同的生意形态,但毕竟都是餐饮同行,在大众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不断变化的当下,难免构成一定竞争关系。如此看来,当夜市经济愈发火热,在运营成本和商品价格上都不占优势的商场和沿街商铺,面临的压力自然是越来越大。

其实,类似的由城市多元化发展带来的相辅又相争的话题,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全市各地广泛开展的“青年夜校”,课程丰富且收费相对低廉,提升了年轻人生活技能的同时也拓宽了生活圈子,无疑是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但换一种角度想,“青年夜校”的开设吸引了青年人流的同时,是否也分流了类似健身会所、瑜伽馆这样传统重资产模式下的“下班经济”生意?

再比如,普惠性托育机构的广泛开设,以相对亲民的价格解决了年轻上班族的带娃难题,但对于商业性质的托育机构而言,在价格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怎么去维持经营就是个很重要的生存课题。他们本身也是企业,创造着税收和就业,也是需要被服务好的对象。

即便是带着温度的社会治理举措,也会产生类似的问题。比如,执法部门对老年菜农沿街售卖从“管”到“疏”,先是在广场设置临时便民售卖点,再到协调市场空置资源给予老年菜农免费使用。本是一件暖心举措,还是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此举对于交摊位费的商贩是否公平?是不是一种道德绑架?”

一种声音会说,“摊位使用权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不能(因为免费使用摊位)去扰乱商品本身售价。”另一种声音则会说,“商户靠的是走量,老人只为解决生计。”

思考的出发点不同,观点自然也会不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定是人人向往之,而在不破坏“公平”大概念的情况下,通过执法部门适当的介入,让拥有不同力量和社会资源的人,都能在同一个空间里谋得自身的那一份生计,都能够被尊重被爱护,这本身也是另一种社会温度和社会公平的体现。

社会治理从来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对于社会包容度的理性探讨,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跳出来看,几个场景里,其实都有着对多元社会形态下创新治理模式的考验。

老年菜农和商贩所销售的菜品,品质和类目不同,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赛道。如何加强对老年菜农的规范化管理,让免费摊位为收费摊位“打前哨”?这种差异化竞争的模式其实是给菜场添活力。

夜市摊位和沿街商铺之间,如何通过对夜市摊位经营时间、经营范围等类目的规范化管理,让小摊位更聚人气,为不远处的沿街商铺引流?唯有相辅相成才能形成“遍地开花”之势。

同理,青年夜校和普惠性托育的开设,给予大众更多的选择空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践行。如何对普惠和商业性托育采取合理引导,提供差异化价值?既有恰到好处的“实惠”,也有肉眼可见的“品质”。

多样性才是永恒的社会形态,不同层次的商品和经营模式才构成了社会的多元和可爱。免费摊位“绑架”不了收费摊位,就像夜市摊位取代不了沿街商铺。

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形态,需要怀揣每一份对社会温度的向往,依托于对每一种制度规范的敬畏,同时以创新思维导向去探索每一条新路径,实现“情理”的交融——真情的情,道理的理。

来跟小布聊聊,在夜市与店铺餐饮之间,在“实惠”和“品质”之间,你是如何看待如何选择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