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社会组 > 正文
一笔一划,答好“人文经济”融合命题

艾草搭配上菖蒲叶、黄金球,变成了新式艾草花束;香囊不只有粽子形,还有南瓜、荷花、龙舟等造型;稻香村的粽子礼盒添上了老虎、螃蟹等端午装饰元素……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普通商品有了文化“附加值”,成为节日的点缀,带来新鲜感、文化味,激发起假日经济的澎湃生命力。

各类文艺演出、民俗活动更是让节日氛围感“拉满”,消费数据快速攀升。在国家大剧院,“端午雅集”系列演出拉开序幕,“聆赏天籁”“国粹意趣”等为观众奉上端午“文化大餐”;杭州西溪国际龙舟文化节开幕,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龙舟爱好者齐聚一堂,这场“龙舟胜会”带动西溪湿地小长假3天共计接待游客15.41万人次;今年的端午节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不少地方积极打造“非遗市集”“文化游园会”等互动式的节俗体验新场景,新的创意、新的表达让传统节日迸发活力。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往往蕴含着发展的潜能,人们在品尝节日味的同时尽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也让市场焕发新生机。

假日经济是感知经济活跃度的维度之一,人文经济的魅力释放于时时刻刻。去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千年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孕育的泉州浔埔簪花传统“出圈”,2023年全市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七成;城市书吧、艺术街区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席地而坐”,不仅丰富了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粮仓”,更带动了“城市体验经济”的盛行。淄博烧烤、贵州“村BA”、甘肃麻辣烫……各地将具体的文化场景转化为经济落地实践的窗口,积极探索人文底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路径。

经济融入人文、人文浸润经济,写好“人文经济学”大文章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新时代的人文经济不是文化与经济的简单“拼接”,如何放大文化优势,让其润物细无声地反哺经济发展是每个城市都要做好的功课,需找准方向、重点,深入思考,细致谋划。以文兴业,探索文化创新与产业科技融合共兴,优化产业结构,利用新技术丰富内容供给,以文化为内驱动力,推动其与经济业态相互贯通。以文润城,探索文化经济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传承历史文脉,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带来近悦远来的城市吸引力。以文化人,探索文化形式与便民惠民相得益彰,把视线回归到“人”本身,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经济发展见“数”见“物”更见“人”。在现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在“人”“文”“经济”三要素融合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面人文鼎盛,一面经济繁荣,以一针一线织就人文经济的“双面绣”,在高质量发展“致广大”的中国画卷里,呈现“尽精微”的幸福坐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