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老人拿着一张南京地铁指路条坐车的暖心一幕被同行乘客发布到网络平台后引来关注和点赞。这张详细标注着换乘路线的指路条是南京地铁推出的“信鸽服务”,是为了让乘客掌握换乘信息而推出的便民举措,6年来已累计帮助了约2万人。
能够看见乘客遇到的问题并拿出解决方案,让共性问题有了最优解,从一张小小的指路条引发的连锁反应,我们读出了南京地铁作为城市公共服务机构对乘客的善意。暖心指路条在实施6年后被媒体报道、网友点赞,其意义也不应仅止于此,还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要先“看见”群众才能被群众“看见”。
“看见”群众,就是目光要对着群众,镜头要聚焦群众,不是用长焦镜头远望,而是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一线,既能用“广角镜头”看到群众整体,也要用“微距镜头”看到群众个体,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并给出解决办法。试想,如果南京地铁工作人员不站在一线、不心系乘客,哪能有“信鸽服务”的暖心之举?
“看见”群众,也要谨防走过场。去群众里握握手、聊聊天、合合影,转头就将群众的问题抛诸脑后,这样的走马观花不受群众欢迎。深入群众要做到脚印要深、用情要真,才能“看见”群众的需求,感受群众的冷暖,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被群众“看见”,就是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厚植为民情怀,做实民心工程,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城市温度。说到底,工作成效好坏与否,是来自群众的体会和感受,而不是自我标榜。
想要被群众“看见”,就要有正确的政绩观和对工作的敬畏感。工作是为了实实在在为群众服务还是为了“刷任务”“攒政绩”?出发点影响工作成效,特别是在民生实事方面,一些地方偏离群众,盲目上项目,热衷于“垒假山”“堆盆景”,在自我宣传的成绩和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之间有很大的落差,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迫切希望群众关注、媒体报道、领导点赞的工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被群众笑话。
想要被群众“看见”就要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里,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也可以是细微平常的小事。前几日,网友阿豪发视频称,电动车停地铁站旁忘拔钥匙,等到下班取车时才发现钥匙已经被地铁公安收走并妥善保管,还在车上留下联系卡片。视频一经发布,南京地铁公安为“马大哈”保管车钥匙的“钥匙收养箱”项目就这样成了网友关注的热点,网友点赞称“南京这座城市永远不会让人失望”。开放政府大院给农民晒粮;向市民提供共享车位缓解停车难;推行普通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这些不断涌现的便民举措,切实解决了群众的痛点,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群众的反响才是最好的成绩单。
看见群众的急难愁盼、感受群众的安危冷暖,从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以群众的视角和满意度去检验工作的成效,这便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