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美啊”到“你就是古希腊掌管美貌的神”,从“上头”到“硬控我三小时”,从“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到“害我莫名其妙笑了一下”……这些社交语如风般转瞬即逝又忽而再起,与网络热梗的迅速“更新换代”如出一辙,令人应接不暇。而进入社交日常,由于对话双方冲浪速度的差异,便容易使“2G网”的一方产生社交语“掉队焦虑”。这缘起于何?又折射了什么?值得我们思考。
社交语“掉队焦虑”的产生或是时代发展“甜蜜的烦恼”。热梗之所以能“热”,互联网这一载体可谓是“传播利器”。互联网短短几十年间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已然构建起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真正宛若“地球村”。越来越多人的有趣想法、丰富经历正在被看见、被分享,甚至一次涂鸦、一句不经意间键入的话语都有可能被关注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板中,人们在话语上的“灵光一现”可以被自己随手记录,也可能被他人“无意捕捉”和传用,迅速成为热词、热梗。
同时,当代人相同、相似处境成为热词、热梗孕生的“培养基”。前有年轻人自嘲“脆皮大学生”,道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下降的客观现象;后有“质疑……理解……成为……”句式横空而出,道出人们总是曲折逃离却又接受的“真香”现状。众人追捧而成 “热”表象,背后正折射出人群共同的处境。“上班恶心穿搭”,是上班族在高强度或重复工作下渴望“松弛感”的别样行动;而“和佛祖give me five”,则是文化自信深入人心,当代年轻人将新潮文化注入传统、激发新生机的自发追寻……由此可见,这些热词、热梗与时代紧密关联,与社会发展动向如影随形,更与人群心之所向息息相关。
社交语“掉队焦虑”往往在对话中产生,在“不明所以”的尴尬中达到顶峰。究其原因,是“想成为别人眼中有趣的人”的身份焦虑,这也折射出当代人在社交中松弛感、信任感的“不稳定”。其实,热词、热梗作为快节奏时代的快消品,一旦大家都懂了,也离更新迭代不远了。当时代的更新速度远超过我们普通人的接受速度,没必要基于合群逼迫自己每天接收大量信息,那会使我们不断内耗,身心疲惫。
正视社交语“掉队焦虑”,一方面当然可以积极上网,紧跟潮流;另一方面也应明确,语言是情感传达的载体,社交不应将重点放在社交语“掉队”与否,而应该在沟通的真诚分量上下功夫。若是捧出一颗真诚之心,脱口而出的话语也将染上真诚之色、饱含朴素光芒,动人心弦,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