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在身内,量得又量失”。金华市浦江县向水晶产业污染“开刀”,“黑臭河”“牛奶河”再无踪影;台州市仙居县“化工一条江”变为“最美母亲河”,生态绿道串联起山水田园……浙江“千万工程”取得乡村振兴突出成效,也启示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好生态“铁标尺”,提升美丽乡村硬实力。
关停矿山和水泥厂的浙江余村,空气好了,景色美了,走上一条特色旅游之路;生态脆弱的大西北,将生态保护和农业、旅游发展结合,探索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农民实现增收……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不少地方,正是践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的样本。不管是关心“小厕所、大民生”、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还是指示推广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都体现了习近平对环境“硬”指标的重视。说到底,只有留得住青山绿水,才能记得住乡愁,才能承载华夏儿女的田园梦、乡土情。
应该看到,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作为自然资本,湖光山色、稻田麦浪既能愉悦当地村民的身心,又是发展康养、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无污染的生态环境能为农产品添上绿色的附加值。但“家底”再厚,也经不起无度挥霍;经济再强,也不能丢了发展底色。以发展经济之名纵容环境破坏,不仅仅是一种短视,更是在推卸责任。破除“唯GDP论英雄”的发展迷思,将“靠山吃山”转化为“靠山发展”,孕育更多高含金量的“绿果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美”。
“看花容易绣花难”,做群众的工作难度真不小,但是党历来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利益,这就是我们工作开展的立足点。乡村美不美,关键在于是否解决了污染治理和人居环境等核心问题,能否让村民有较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群众视角,充分尊重村民的自主选择,就能赢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让广大村民真正地理解、体会到了“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的意义和做法,也让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有序地推进,把美丽乡村建设提上新的台阶。
南京溧水李巷把红色资源的打捞融入乡村振兴的总体布局,让“苏南小延安”盛名远扬;泰州淤溪镇周庄村抓住当地的“垎田”农业文化遗产,唤起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自豪和热爱;宿迁蔡集镇牛角淹新型农村社区围绕“水韵牛乡耕读人家”整体定位,将昔日水淹洼地变为“幸福高地”……“树无根不长”,催绽“美丽乡村”,既需要有深挖、盘活当地特色生态文化资源的巧劲和妙思,还要着眼于“人”,使绿色发展与当地群众的需求相匹配。而“网红”之后如何“长红”,吸引人们“N刷”,还要各地“小步快跑”,不断拓宽产业形态、农民增收途径。
2025年,建成1000个特色田园乡村,1万个美丽宜居乡村——江苏“十四五”规划清晰写下了对乡村的承诺。眼下,大地已苏醒,江苏乡村“心跳”澎湃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