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投稿作品 > 正文
文化兴邦,浩荡弦歌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大型主题网宣活动于7月9日正式启动,并将20日初定为江苏主题日。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7月在江苏考察期间再次提出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

于江苏而言,文化奔涌,川流不息;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文化自信亦根植于起源自信。

回望历史,作为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体系,中华文明在5000余年的斗转星移间,涤荡出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精神标志。启动于2002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便有此深意,不仅以良渚、陶寺等近50处的遗址研究解读了“何以中国”,更在20余载的春秋激荡中向世人呈现了“盛世中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近日央视新闻评价13市组成的江苏可谓“吴风汉韵,各擅所长”。商代末年泰伯、仲雍兄弟便在江南一带建立勾吴国;而省会南京不仅拥有2500年建城史,更以450年的建都史书写了半部中国史诗;还有能源富集的徐州,有着我国首座水下兵马俑博物馆……正是坚持不懈探索文明演进的规律,才能从历史车辙的深浅中丈量出发展智慧、开拓出未来的路。如今的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仍举足轻重,并将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画轴中,自信描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山川巍峨,长河浩荡,文化传承必然赋能文化本身。

不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构成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主体;不论是诗词礼乐、雄壮古迹还是山川湖海,都在赓续绵延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养分,成为推动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也成为指引社会进步的精神领航。文化的传承必应先立足于文化本源、赋能于文化本身,才能在历史的表达、时代的体现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支撑。

作为长江文化和运河文化的发祥地,江苏正在一体推进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进程中,逐步成为展示中华文明和东方神韵的重要窗口。其中,从优化地块规划、调整产业用地,到更新沿线历史名街、挖掘名镇名村,再到发布文旅线路、彰显人文情怀……江苏通过“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让运河文化的鲜活历史和波澜壮丽纤毫毕现。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文化发展是场与时代的对话。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发展的主体永远都是人民,发展也永远为了人民。而文化发展,更是场与时代的对话。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江苏大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在守正创新中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至今仍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苏州以“修旧如旧,保存其真”的方式守护了居民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又让苏绣、评弹、昆曲等非遗文化荟萃于此;今年,投资近120亿元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提升工程正式启动,必将在润物无声中架设起与历史的对话,塑造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精神风貌、文化风骨。

以文培元,浩荡弦歌,山海共鸣之;以文兴邦,谱世华章,民亦呼而拥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