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投稿作品 > 正文
在“湿”意盎然中尽享“诗与远方”

从“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的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到“绿波不尽尘难染,芦苇深处浮人家”的江苏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连日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主办的“生物多样性之美——‘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网上主题宣传“走进江苏湿地城市”采访活动,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湿”意盎然的绝美图景,让我们感受到一次次向往已久的“诗与远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薮泽深处,碧水聚时,自古以来,“湿”意之美便得文人骚客提笔抒意,皆因水汽氤氲的湿地边有无边美景,更因无数的生命脉动诠释着湿地的美好。

湿地,是“地球之肾”,亦是“生命之舟”。江苏,江河湖海汇聚处,湿地相伴而生。水韵,是江苏的底蕴;绿色,是江苏的底色。通过“走进江苏湿地城市”采访活动,很多人看到了中国推进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江苏成就”,更展现新时代湿地保护的“江苏答卷”,而这样的成就和答卷何尝不是“中国成就”和“中国答卷”的缩影。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国际湿地城市43个,其中中国13个,位居第一。从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种群所在地的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苇荻群落之一的湖南常德市西洞庭湖青山湖;从有着全球温带河口湿地植被类型最完整的生态地块的辽河口湿地,到有着亚洲最大的草甸型湖泊湿地山东齐宁南四湖……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需求,而这些离不开中国对湿地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启了全面保护湿地新阶段,湿地保护修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就基层探索而言,山东东营在全国率先推行森林湿地长制,在全力构建多种形式湿地保护体系中取得明显成效;江苏盐城大丰经多年保护和野放实践,交出了一张亮眼的鹿群保护“生态答卷”;湖南在湘江流域8市启动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就顶层设计而言,2018年,我国6个城市获得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2019年,我国成功申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中国在日趋成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也初步建立起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从“全国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等便可见一斑,这些都生动映证着我国湿地保护修复的巨大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这些都为我们接下来的湿地保护指明了方向。沿着这一路径前行,定能让更多人民群众在“湿”意盎然中尽享“诗与远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