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投稿作品 > 正文
一纸“停工令”背后的决策思路有深意

苏州市委组织的一场专题调研发现,即将开建的陆慕老街项目与正在发掘的元和塘古窑遗址挨得很近。根据前期发掘研究判断,该古窑遗址大概率为南宋“平江窑”遗址。

一个是商业项目,一个是待考的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怎么办?关键在于“怎么看”。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古窑,陆慕老街项目被当场叫停。随后不久,经过20余位专家论证,元和塘古窑遗址最终确认为南宋“平江窑”。

“平江窑”的发现,是苏州考古的重大突破,也是平衡“历史文物保护与发展”的鲜活例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心中始终要有一张“全局图”——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协调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坚决不做“拆真古迹、建假古董”的傻事蠢事。

商业开发为一处遗址保护让路,苏州的这张“停工令”干脆果断,其决策思路却不简单。在初步判定元和塘古窑遗址的考古价值后,苏州不仅现场叫停了与遗址保护冲突的陆慕老街项目,而且第一时间提出要按照“大遗址”的思路,对以古窑遗址为文化核的整块片区进行保护,同步精细修复关联街巷及滨水建筑。

不是“心存侥幸、绕道开发”,而是“一票否决、全盘叫停”;不是“哪里有考古发现就保护哪里”,而是“连带周边商业街区整体为遗址发掘让路”。一进一出,经济损失不难估量;一取一舍,也不难看出苏州的做事风格和决策思路。不计眼前得失、不争一时之利,承压忍痛也要守住城市文脉的一砖一瓦。这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

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孰优孰先?一纸“停工令”亮出态度。保护和传承的道理,谁都懂,也都会说,但要实实在在地“沉下去、做起来”,现实阻力不小。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看来,相比直观显眼的经济数据,历史文物保护是“可以适当慢一拍的”,甚至“往后压压也无妨”。有的地方抵不住政绩诱惑,见到项目就上、一听“保护”就疲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些说到底都是一种发展短视。

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苏州依托深厚的城市历史底蕴,构建起鲜明的发展特色和基础优势。因此,在遇到问题时,自觉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统一起来,坚持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相合,“算”的是文化与经济协调共进的“大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所以,保护好历史文化底蕴,从来都是城市更新发展的“必选项”。

一纸“停工令”,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将“偶发”升格为“必然”的保护理念和发展取向。现场调研的“当机立断”,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平江窑”这一重大历史遗存,并促成了元和塘古窑遗址的整体保护规划。随后,《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进行修订,不但要在全市范围建立地下文物资源普查档案、地下文物埋藏区、考古调查勘探报告等地下文物信息数据库,全面实施“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苏州还将根据省重大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全市年度投资项目计划等,组织编制考古调查、勘探计划。考古前置、信息共享的保护机制,将责任与职能挂钩,其目的是形成保护共识、生成保护自觉。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新时代新进步的发展需要。越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要强调这种战略定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