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按下“双高协同”创新打法启动键。5月25日,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联合发布开展高新区和高校协同创新发展(简称“双高协同”)试点申报的通知。“双高协同”以“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为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研赋能,有组织科研激发创新活力。有组织科研成为推动“双高协同”的关键力量,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和先进的科研设备,高新区则具备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市场需求。两者结合,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攻关,成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力军”。苏州高新区与苏州大学在纳米技术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联合组建了科研团队,共同攻克纳米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难题。有组织科研“挑大梁”,不只是科研人员的简单合作,更成为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桥梁。通过有组织科研,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快速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高新区的产业也能够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实现转型升级。有组织科研正以强大的创新驱动力,推动江苏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转化助力,有组织转化加速成果落地。有组织转化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双高协同”模式下,高校和高新区共同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常州高新区与常州大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有组织转化,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放大和产业化验证。同时,高新区还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经过努力,多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推动了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有组织转化不仅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还为企业提供了市场导向的研发方向。通过有组织转化,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更精准地对接市场需求,实现科研与产业的无缝衔接。
政策护航,改革创新释放协同潜能。政策创新为“双高协同”提供了有力保障。江苏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双高协同”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这些政策措施为高校和高新区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了双方的创新积极性。无锡高新区与江南大学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合作中,政府给予了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双方开展联合科研和成果转化。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人才激励政策,吸引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参与到“双高协同”中来。此外,江苏省还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打破高校和高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促进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双高协同”的潜能得到了充分释放,为江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站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双高协同”正勾勒出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的清晰轮廓。从顶层设计的“战略布局”到科研成果的“产业落地”,从有组织科研的“创新突破”到有组织转化的“市场应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统筹兼顾、协同发展的系统工程。“双高协同”将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江苏在全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走在前列。
(岳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