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小切口”改革作为一种聚焦具体问题、精准施策的工作方法,在推动基层发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方面持续破难点、疏堵点,交出诸多暖心答卷。好比针灸施治,讲究找准穴位、精准发力,如果方向跑偏、精度失衡,本该“治病”的“手术刀”,也可能变成伤害基层肌体的“利刃”,不仅未能解决旧疾,反而添了新伤。
“小切口”要切得准,关键在于选对问题。切口的选择,不能靠办公室里的“拍脑袋”,也不能简单照搬他地经验,而应真正聚焦群众反映强烈、感受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现实中,有的地方将资源投向刷墙修牌楼等“面子工程”,而对群众关切的污水治理、道路不平等问题视而不见。这种脱离实际的“小切口”,群众不认可,干部白忙活,成效自然不彰。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切口对准群众的“心头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方法得当,方能见效。“小切口”虽小,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推进过程中必须注重系统思维、统筹兼顾。如果只追求单点突破,忽视政策协同,甚至简单化、一刀切地推进,就容易好事办坏。例如,推广线上政务服务本意是便民,但若不顾老年人等群体实际,强推注册率、使用率,反而会增添新的不便。这说明,“小切口”改革需要绣花功夫,要结合实际、循序渐进,避免将好政策异化为机械考核的“硬指标”。
更要警惕的是将“小切口”异化为“秀场”。一旦改革的目的从解决问题偏移为制造“亮点”、包装政绩,就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项目启动多、材料汇报好,实际问题却“涛声依旧”,群众获得感没有实质性提升。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做法,不仅浪费行政资源,更损耗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必须明确,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是否解决了真问题、群众是否真满意,要靠实绩说话,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如何确保“小切口”切得准、落得实、有效果?根本在于一个“实”字。要扑下身子深入调研,摸清实情、倾听民声,确保发力精准。要强化系统观念,注重改革措施的配套衔接和长远效应,防止解决旧矛盾引发新问题。尤为关键的是,要充分信任和依靠基层,赋予其更多探索空间,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决不能让问责泛化挫伤干部积极性,导致“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消极现象。
(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组织部 吴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