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当前,全党上下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目的就是要摸实情、找症结、谋实策。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调研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却似端上了“预制菜”——材料初稿提前备好、考察路线提前划定、访谈对象提前安排,既尝不到原汁原味的“出水鲜”,也把不准基层一线的“真实脉”。领导干部要勇于亲自“掌勺”,以深入实际、直面问题的扎实调研,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更多“锅气”。
力戒“预制”思维,沉到一线“接地气”。“预制菜”虽省时便捷,却往往失去了食材本真与烹调火候。调研工作一旦陷入“预制”套路,就容易沦为形式主义“走过场”。有的干部习惯于让基层事先备材料、选典型;有的满足于按既定路线走、听标准汇报;更有甚者“身未至、心已远”,足不出户就完成所谓“调研”。此类做法,看似完成任务,实则与真实情况隔着一层“毛玻璃”,听不到真话、察不到实情、获不得真知。真正有效的调研,必须坚决摒弃“预制”心态,大力推行“四不两直”方式,直插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头巷尾,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开展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要甘当小学生,拜群众为师,怀揣谦逊之心、带着问题意识,看真实场景、听原声反馈、感一线脉动。唯有如此,才能捕捉到报告里看不到、会议上听不到、网络上搜不到的实情,品得第一手资料的“原汁原味”。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精准“开药方”。2003年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发表《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一文,强调调研工作要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努力在“深、实、细、准、效”上下功夫。反观一些“预制式”调研,其报告往往结构固化、内容空泛、数据堆砌、观点雷同,难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良策,最终陷入“为调研而调研”的窠臼。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许多问题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这种局面,要坐在办公室里,满眼都是困难;深入基层一线,才能找到办法。要聚焦各类困扰工作的痛点、堵点、难点,多到困难问题较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获取第一手资料、掌握最真实情况。只有真正沉下去,才能摸清问题症结、找准问题根源、提出有效对策,确保政策措施精准落地、产生实效,防止出现“经是好经,被歪嘴和尚念歪了”的问题。
强化成果转化,动真碰硬“求实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形成多少厚重的报告,而在于能否将成果切实转化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具体思路、务实举措和发展成效。如果报告写完便束之高阁,或转化落实“雷声大、雨点小”,那么前期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就可能付诸东流,调研也就失去了根本意义。要建立健全调研成果转化评估和落实机制,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在科学研判、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解决路径、责任主体和时限要求。对能够立即解决的,要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需要持续攻坚的,要锚定目标、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同时,要完善跟踪问效机制,对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深入研判,对总体成效进行系统评估,切实做实调研“后半篇文章”,推动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扬州市委组织部 薛乾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