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10:42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梦梦  
1
听新闻
问计“民声”解“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群众的呼声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成效好不好、工作实不实,群众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唯有深挖开采“民声”这座“富矿”,读懂民声背后的群众所求所望,才能将沉甸甸的“民声”期盼,真正转化为暖融融的“民生”答卷。

涵养“闻过则喜”的胸襟,于躬身倾听中“探明民意”。“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群众意见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社情民意,往往沉淀在基层的细微之处,隐藏在群众的日常言谈之中。党员干部唯有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主动走进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在与群众的面对面交流中,才能捕捉最真实的声音。必须深入矛盾集中、群众意见突出的场域,以真诚之心聆听,以谦逊之态求教,从那些带着烟火气的“家常话”里,察到实民情、了解真情况。又要着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基层环境,让群众敢于直言、乐于建言,鼓励群众向党员干部反馈问题,进而从中发现工作中的盲区,牢牢掌握工作升级的主动权。更需锤炼“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敏锐感知力,乐于接纳“逆耳忠言”,善于辨析“弦外之音”,将群众的“吐槽”作为改进工作、优化服务的重要信号,让民生工作更加接“地气”、有“底气”。

拿出“解剖麻雀”的功夫,于抽丝剥茧中“读懂民需”。群众意见看似零散,有时甚至夹杂情绪,实则是社情民意的真实投射,其背后往往关联体制机制衔接、政策落地实效、干部作风表现等深层课题。必须从纷繁复杂的诉求中,精准挖掘群众真正诉求所在,为高效破题、扎实解题打牢基础。面对群众反馈问题,须有洞察问题根源的智慧。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仅满足于临时性、表面化的修补,而应当系统梳理、归纳分析,认真找找其中缘由,究竟是政策打了折扣,还是部门协同存在“中梗阻”,或是流程设计不合理等。只有找准了“病根”,深入分析论证,才能开出根治的“良方”。还要养成“逆向求解”的思维模式,带着疑问和思考去倾听,从群众的“吐槽”与“牢骚”中寻找工作的短板,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与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确保各项举措更加贴合群众利益、回应群众期待。

树立“群众满意”的标准,在动真碰硬中“谋取民利”。人民是我们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民声”是否真正被听见、被理解、被解决,最终要由群众来评判,“群众好”才是“真的好”。必须将群众的“揪心事”当成“心头事”,把“关键小事”作为“头等大事”,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回应百姓呼声。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挖民生难题根源、学会举一反三,要勇于从思想深处正视问题,从制度层面系统破题,善于从零散的“个案”中提炼共性规律,推动政策供给、资源配置、服务流程的全方位优化。对于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应当及时固化为长效制度规范,实现“解决一个问题”到“完善一套机制”的升华。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以锲而不舍的韧劲,方能更好地服务和保障民生,真正夯实长治久安的根基。

(宝应县委组织部 刘梦梦)

标签:
责编: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