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11:01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郭旭 张和悦  
1
听新闻
莫把群众诉求当负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群众诉求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一件一件办好、一项一项抓实,努力让老百姓笑容更多、心里更暖、生活更美。

人民至上从来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俯身倾听的耐心中,融入于每一件急难愁盼的回应里。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常在县城大街上临时摆起桌子,认真听取群众关于种养难题、生活困境等诉求,能解决的当场拍板、立即办理,彰显了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如今,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加丰富,12345热线、领导留言板、社交媒体平台等搭建起民意沟通的“快车道”,村社便民中心、服务窗口成为感知民情的“前哨站”。沟通渠道拓宽了,可少数干部的心态却跑偏了,有的视群众小事为“麻烦”,以“正在推进”敷衍应付;有的把合理诉求当成“包袱”,拿“再等等”作为托词。要知道,推一次,群众的心就凉一分;拖一回,信任的裂缝就深一寸。若诉求迟迟得不到回应、问题始终悬而未决,不仅辜负群众信任,更会侵蚀党的执政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对待群众诉求,是当作责任积极回应、迅速解决,还是视为负担消极应付、推诿扯皮,检验的是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衡量的是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树牢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要清醒认识到所谓抱怨群众诉求多,本质是政绩观错位,忘了“民生是最大的政绩”;所谓埋怨群众要求细,实则是脱离群众的危险信号,丢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法宝。要把群众诉求作为镜子照不足、当成尺子量作风,时刻谨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回应群众诉求,沟通至关重要,要善用群众语言,跟老人说“土话”,“房子漏雨咱修瓦”比“启动修缮程序”更易懂;对年轻人讲“网话”,“给您@相关部门”比“按流程转办”更亲近;与企业谈“行话”,“税惠红包到账了”比“落实减免政策”更实在,丢掉文件腔、说话接地气,群众才愿倾听、才肯交心,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坚持有诉必应、雷厉风行的务实作风,多想想群众跑腿的辛苦、等待的焦急,用“我帮您办”代替“不归我管”,以“马上就办”取代“等等再说”,做到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核查、第一时间处理,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困难有人帮、难题有人解。

群众诉求,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更是治理升级的“催化剂”。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槽点、堵点、痛点,深入“解剖麻雀”,从个性问题中发现共性规律,通过靶向施策、系统治理,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提升,实现标本兼治,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秉持关口前移、未诉先办的理念,将工作干在前面、抓在平时、做在基层,变“群众找上门”为“服务送上门”,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担当,努力把烦心事、闹心事、操心事化解于萌芽状态,让治理体系更具前瞻性、更富生命力。好机制往往从痛点中破土而出,探索建立“诉求金点子奖”“小院议事厅”“治理合伙人”“好差评”等制度,通过问需于民汇集问题、问计于民协同解题、问效于民跟踪评估,将群众诉求转化为改进工作、完善政策的持续动力,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治理过程的参与者和治理成效的受益者。

(东海县委组织部 郭旭、张和悦)

标签:
责编: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