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选人用人要加强党性鉴别,注重考察干部的境界格局和忠诚度廉洁度。选对人、用好人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棋。组织部门肩负选贤能、育良才的重任,唯有量准党性鉴别这把“硬尺子”,方能考实干部“真成色”。
建体系、强重点,划准“量化标尺”。党性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的、实践的。加强党性鉴别,必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健全识别体系,锚定党章党规这个“核心标准”,建立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正反向”测评机制,制定可观察、能追溯的立体指标框架,对标对表、量化打分。要立足实际,结合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探索设置更多融入工作、贴近生活的“主观题”,通过剖析其短期政绩与长远发展矛盾时的具体表现、个人利益与整体大局冲突时的价值排序,检验干部忠诚担当、公而忘私的党性修养,真正把政治上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好干部选出来。
察实情、强联动,拓宽“鉴别半径”。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党性具有隐蔽性特点,党性强弱也往往隐藏在“小事”里,必须构建完善的“立体画像”,将鉴别触角深入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于关键处见真章,动态评估干部表现,尤其是在中心工作推进、应急处置现场中,重点观察干部在复杂环境下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于细微处观其行,看其是否能够坚持党性原则。通过日常走访、谈心谈话等方式,把“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结合起来,把作风建设和家风建设结合起来,以事察人,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掌握干部的党性实际。同时,加强与纪委、审计等部门的联动配合,通过巡视巡察、信访举报等手段,综合研判干部政治“健康度”。
树导向、强选用,淬炼“担当本色”。责任担当是检验干部党性的试金石,需将干部置于“事上练”的熔炉中加以“淬炼”,在改革发展深水区,看其破解难题、勇攀高峰的能力;在科技创新最前沿,看其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胆识;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看其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情怀。要鲜明树立导向,把党性鉴别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职级晋升等紧密挂钩。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党性不纯、作风漂浮的干部,视情节给予诫勉谈话、调整岗位甚至免职处理,着力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积极营造忠诚担当、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组织保障。
(常州市钟楼区委组织部 张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