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常态,也是担当作为的体现。但在基层少数单位,或许还时不时会出现“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原地踏步”的现象。广大基层干部当破除这一怪圈,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推动落实改革政策、解决群众关切中去,真正实现“忙到实处、忙有收获”。
现实中,一些“无效忙碌”确实值得警惕。有的党员干部把精力耗费在迎来送往、面子工程上,这样的忙碌看似热闹,实则如无根的浮萍,难以留下真正的价值;有的被事务性工作淹没,忙得团团转,却未能抓住重点,一味蛮干,导致事倍功半。这种“忙而无功”的状态,可能源于工作方法的不足,也反映出政绩观仍需校准。无谓的“忙碌”出不了真正的“成绩”,广大党员干部须认识到,如果忙碌不能转化为实际成效,好政策就难以落地,群众期待就难以满足,事业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要让每一分忙碌都有其价值,每一份付出都能结出果实。
做到“忙碌”而不“盲目”,首先要找准方向,让自己忙在正轨上,忙在正事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党员干部的正事、大事。当树牢正确政绩观,把群众的“心上事”当作自己的“上心事”,将精力倾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改革发展上,扭住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每个细节,养老服务供给的每个环节,企业办事难的每个堵点,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谋求福祉。民生工作往往需要久久为功,一时的“忙碌”可能难见成效,当着眼长远,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埋头苦干、甘于奉献,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一步步变为现实,真正忙出成就感、忙出好口碑。
实现忙有收获,科学方法至关重要。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同一时间段内,党员干部可能既要化解邻里矛盾,又要推进重大项目,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陷入“事情永远忙不完”的漩涡。不妨通过项目化、清单化管理,标明工作类别、分清轻重缓急,有的放矢,逐项完成,做到忙中有序。事情越多越杂,党员干部越要善用“十个指头弹钢琴”,在繁杂事务中把握重点,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群众反映最普遍、最迫切的难题中去,“忙”在“点子上”,真正做到真抓实干、科学巧干。同时,要养成勤于总结、善于复盘的习惯,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工作方法,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做到在新情况、新问题中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真正的忙碌,应当是一种充实而有意义的奋斗状态。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当把汗水洒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把智慧用在推动发展的关键处,忙得充实、忙得精彩、忙出实效,用实实在在的忙碌换来实实在在的成果,赢得群众的真诚认可,收获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
(无锡市梁溪区广益街道 石祥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