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10:22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久乐  
1
听新闻
事不避难显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善于斗争,愿挑最重的担子、能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这一重要论述,既深刻继承了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的精神传统,又鲜明体现出新时代对干部队伍能力作风提出的更高要求,为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指明了方向。

现实中,一些年轻干部在面对基层复杂任务时,往往畏难推责、回避矛盾,与“事不避难”的担当精神相去甚远。年轻干部初履新职,面对陌生领域与复杂问题,存在能力短板和经验盲区实属正常。但若习惯于把“不会”当借口、将“不管”作托词,实则暴露了缺乏事不避难、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以及服务意识的欠缺。长此以往,不仅个人能力停滞不前,更可能使小问题淤积为大矛盾,最终损害公共利益和政府公信。反之,若能勇敢地把“我不会”改为“我试试”,把“不归我管”调整为“我来帮”,哪怕只是多问一句、多助一把、多试一次,都是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事不避难”的担当,从而传递温度、积累信任、锻炼能力。

回溯历史,汉代张骞出使西域,面对未知的荒漠与异域,没有说“我不懂”,而是毅然“向前行”,以“事不避难”的惊人勇气勇闯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成就千古佳话。这种“试试看”的精神,既是一种诚恳态度,更是一种敢于破题、不畏艰难的担当智慧。干部成长无捷径,能力提升无快车道,唯有点滴尝试、屡败屡战,才能把陌生的工作变得熟悉,把复杂的流程理得清晰,把群众的难题化为己任。哪怕一开始步履蹒跚,但只要愿意迈出第一步,便已在靠近答案。

更重要的是,“事不避难”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问题导向和担当意识。它意味着不回避、不推脱,而是主动向前、敢于破题。遇到困难时,与其说“做不了”,不如问“该怎么办”;超出职责时,不是摆手拒绝,而是帮助联系、指引路径、协调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干部不仅积累了处理复杂局面的宝贵经验,更在群众心中树立起“靠得住”“敢担当”的可靠形象。

要让“事不避难”成为年轻干部的普遍选择和自觉行动,仅靠个人觉悟远远不够,还需制度支撑与组织引导。应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实干者安心尝试,不让探路者畏首畏尾;完善考核评价方式,重视那些主动接“烫手山芋”、愿钻“矛盾窝”的干部,让敢于尝试者得认可、有舞台;加强培训与指导,帮助年轻干部提升“破解难题”的能力与底气,实现从“不会”到“会”、从“摸索”到“精通”的跨越。

《论语》有言:“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立足的能力和担当的勇气。唯有放下顾虑、走出舒适区,以“事不避难”的勇气迎接挑战,以“我来负责”的担当回应期待,方能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熔炉中淬炼成钢,成为真正能干事、干成事的时代栋梁。

(高邮市委组织部 王久乐)

标签:
责编: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