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今年9月10日是全国第41个教师节,在为人民教师庆祝节日的同时,共产党人同样不能忘记“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只有自觉涵养为民情怀,向群众学“认路、认邻、认特点”,将群众意见视为“尺子”,才能找准发展方向,练就过硬本领,赢得群众信任。
以民为师察民情,必须牢记初心使命,走好群众路线。向人民学习,首要的就是把“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想明白、解决好。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中人民群众“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还是改革开放后搞家庭联产承包“摸着石头过河”,人民群众始终是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源泉。进入新时代,科技攻关求突破,经济结构谋转型,人民群众依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95年前《寻乌调查》为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遵循;如今新时代“枫桥经验”为走好群众路线提供了现实路径。实践证明,只有围绕群众需求、体察民生冷暖的政策主张才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具有号召力和生命力,只有在深入基层、心入基层中听真话、察真情,才能真正把情况摸透,把方向把准。
以民为师听民声,必须扎根基层,找准急难愁盼。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论是毛泽东主席强调的“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都深刻揭示一个道理: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如何汇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答案就是“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从踏遍了东山的412个山头为民治服风沙的谷文昌到“一根藤条”丈量出与群众零距离的焦裕禄,再到扶贫路上留下“百坭日记”的黄文秀,事实证明,只要真心为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就会铭记于心,就会用实际行动赋予无穷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效仿先辈楷模,自觉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在设身处地中感知冷暖,在朝夕相处中听取意见,才能真正在群众身边开阔视野、吸取经验、理清思路、取得“真经”,练就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
以民为师汇民智,必须锤炼作风,干出光辉业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民为师目的是干出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党的二十大报告征集超850万条建言、311万条网民建言集聚“十五五”规划......群智才有群力,这不仅体现出党的优良作风,也是真正把人民的“金点子”转为执政的“金钥匙”。前不久,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刊文盛赞“三明医改”为全球医疗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破冰式”的改革成果,正是吸收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体制积弊,才能有效破解医疗资源分配与利用的深层矛盾。反观贵州省独山县,曾不顾群众反对,举债400亿元建设“地标建筑”,最终大多沦为“废墟”,被住建部通报批评为“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可见,一切改革决策都需关注民生诉求,满足人民期待,只有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里,把业绩政绩写在人民的笑脸上。
(南通市崇川区委组织部温哲、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