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晨钟仍在历史长河中回响,台儿庄的城墙还留存着弹痕印记,回望那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不仅镌刻下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壮阔史诗,更淬炼出穿越时空、历久弥坚的伟大抗战精神。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的坐标里闪耀着夺目光芒,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以赤诚为炬,照亮山河守护征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抗战岁月里,这份家国赤诚是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忘死的信仰底色。东北林海的冰天雪地里,杨靖宇将军在弹尽粮绝时以草根、棉絮果腹,孤身与日寇周旋数昼夜,用热血践行“誓复河山”的誓言;四行仓库的断壁残垣间,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死守阵地,四壁弹孔里绽放出中华民族的不屈气节;街头巷尾的寻常人家中,无数百姓“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将小家牵挂融入大国存亡。如今,这份赤诚化作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的坚守,化作驻边战士在风雪边关巡逻的身影,化作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奔波的脚步,无数平凡的身影彰显着只要国家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成为挺身而出的“战士”。
以坚韧为刃,劈开前行路上荆棘。“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抗战时期的斗争韧性是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危机前筑起的精神长城。面对装备精良、凶残成性的侵略者,中国人民从未低头,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黄土岭战役首次击毙日军中将;从沂蒙山区支前队伍用小推车筑起后勤生命线,到海南琼崖纵队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即便身陷绝境、孤立无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从未动摇。今天,改革发展的“硬骨头”、科技攻关的“拦路虎”、外部环境的复杂挑战,仍是需要跨越的艰险。唯有传承这份“压不垮、打不倒”的韧性,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直面考验,才能在新征程中披荆斩棘、赢得主动。
以创新为钥,打开民族复兴新局。“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智慧,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以弱胜强的关键密码。面对侵略者的优势装备,先辈们从不墨守成规,地道战将平原变为“地下迷宫”,麻雀战“化整为零”令敌人防不胜防,“雁翎队”借河湖港汊之势因地制宜突破封锁。如今,创新早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长剑-1000”巡航导弹、舰载激光武器等国之重器惊艳亮相,不仅展现着国防科技的硬核实力,更延续着先辈们敢闯敢试的创新基因。从“蛟龙”探海深潜万米,到“嫦娥”探月叩问苍穹;从5G技术领跑全球,到新能源汽车驶向世界,中国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这份创新智慧的传承与发扬。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唯有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探索未知,才能不断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我们当以赤诚守护家国根基,以坚韧攻克发展难题,以创新开辟复兴新途,让抗战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如皋市委组织部 汪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