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侉”,是江淮地区的方言,形容一个人穿着说话土里土气,看起来不时髦、不细巧。当下,很多年轻干部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单位门,与基层接触少,与群众打交道更不多,与其高高在上“端着”,不妨“侉”一点,让青春沾一沾“土味”。
《学习时报》刊载过一篇文章叫《习仲勋的家风》,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50年代末,国务院机关经常周末晚上举办一些活动,在一次晚会上,有人看到习仲勋的夫人齐心衣着简朴,议论说:“习副总理的夫人,怎么穿着那么土啊”,齐心回家说了这件事,习仲勋则诙谐地笑着说:“土比洋好!”虽是一件小事,折射的却是老一辈革命家们的朴素情怀。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我们很多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追求时髦,对土一点、“侉”一点唯恐避之不及,生怕沾染几分就失去了“现代气息”。殊不知,真正的成长密码就在这沾染土味的“侉”中,“侉”,绝非外表看起来的土气,而是长时间扎根基层、贴近群众、脚踏实地之后,凝练的厚重能力与宝贵品质。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侉”一点,体现的是与群众的血肉相连。倘若足不沾泥,耳不纳乡音,仅凭案头理论和脑中想象去“理解”群众,与群众打交道,则永远读不懂群众“表情包”的真正含义。而那些常在田埂上、村舍里的年轻干部,他们能从田埂上读懂民情,能在村舍里摸准脉搏,能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这种“土味”的浸润,人看起来虽然“侉”了,但是能够超越“云端想象”、不搭“空中楼阁”,干的事情、说的话更接地气、更得民心。
因此,年轻干部“侉”一点,首先必须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以“小学生”姿态,拜群众为师,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碗茶水”,打破“官腔”与“民声”之间的隔阂,倾听最真实的民意;其次要勇于投身基层“墩墩苗”,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一线岗位,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多办“土事”,少做“虚功”;更为关键的是,要做好“侉”与“新”的平衡,作为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年轻干部要把政策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把工作要求转化为具体实在的“土办法”,让群众听得明白、想得清楚、干得放心。
“侉”一点、土一点,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更是赢得民心、筑牢根基的“传家宝”。年轻干部应理解“侉”的真正含义,将头上的汗水、脚下的泥土、心中的真情,沉淀为破茧成光的青春力量。
(扬州市委组织部 陈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