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在北戴河看望暑期休假专家,再次彰显了党中央对广大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从周文王“一饭三吐哺”的求贤若渴,到今日北戴河畔的诚挚问候,尊贤重士的文明基因始终在中华血脉中奔涌。各地需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真心礼遇、用心服务,努力创造暖心的发展环境,让人才能够安心安身、干事创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亦是广纳人才、团结人才、礼遇人才的百年。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赋词《临江仙赠丁玲》欢迎知名女作家丁玲到陕北,展现出党对文化人才的高度尊重;新中国成立初期,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毅然归国、授予重任,体现了党和国家在艰难岁月中对科技人才的深切信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才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凸显了敬才爱才的深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地方仍然把“礼遇人才”装饰在门面上,虽重金筑巢引凤却疏于精心培育,看似诚意拳拳,实则难以为继。长此以往,不仅人才难以真正扎根,地方发展亦将因缺乏源头活水而陷入困顿。
真正的“礼遇”人才,应当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环境营造和制度保障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必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人才工作不是“一锤子买卖”,而要系统谋划、长期坚持,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性生态。政策设计要稳定可期、落地落实,围绕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建立精准灵活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潜力人才引进机制。打破唯论文、学历、职称、奖项的倾向,建立以实际能力、贡献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与激励保障制度,让潜心基础研究的人和推动产业创新的人都能获得应有的认可。服务保障要用心用情、高效便捷,以“用户思维”优化办事流程,切实兑现安居落户、子女入学、税收减免等承诺,并在生活补贴、项目资金、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要最大限度减轻人才事务性负担,让信息多跑路、人才少跑腿,把更多时间精力留给创新创造。同时,积极营造鼓励探索、包容失败的宽松氛围,支持人才大胆尝试、勇闯前沿。只有制度可靠、文化开放,人才便能如鱼得水,尽情释放创新潜能。
礼遇人才的深层意蕴,最终指向的是人才与城市、与时代的相互成就和共同成长。人才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个体才智的闪耀,更在于其融入集体、服务社会、推动进步的磅礴力量。各地应持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明确引才重点方向,构建梯度化、多层次的人才支持体系。要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和成果转化。人才因城市而安居乐业、发光发热,城市因人才而活力迸发、持续进步,彼此滋养、互相成就,才能真正奏响人才与发展同频共振的时代交响。
(连云港市连云区委组织部 潘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