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要把老百姓身边大大小小的事情解决好。也要当好“账房先生”,理好“三本账”,在精打细算、多方平衡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要有敢于理“旧账”的担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发展桎梏。旧账多是一些拖而未结的遗留问题,承载着前任的付出和群众的期待,如果没有人解决,就会慢慢拖成坏账、烂账。旧账的“击鼓传花”,影响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伤害的是与群众之间的鱼水之情。发展没有“快进键”,问题也没有“一键删除”功能,理旧账体现的胸怀气度、考验的是责任担当。党员干部要敢于理旧账,弄清楚旧账产生的“因”,弄明白其存在的“由”,预判其放任不管导致的“果”,谨防增量、消化存量、研判变量,用智慧、勇气和担当,把旧账盘活成“好账”。
要有善于理“新账”的能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账是时代进步必然的注脚。当下,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挑战前所未有,产业链韧性、绿色低碳发展压力倍增,人口老龄化、新就业群体权益等民生关切亟待回应,等等。新账之所以新,就是没有现成的案例可循,没有成熟的路径可依赖。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应当具备“草摇叶响知鹿过”的警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本领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于青萍之末感知时代风向,顺势而为、借势而进、乘势而上,埋头苦干、锲而不舍,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一个个新账,转化为发展的新机遇、富民的新举措。
要有甘于理“远账”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当下,才能看得清大势、看得准问题,这也是每个党员干部的“必考题”,回顾过往,一些干部却深陷“任期焦虑”的泥沼,追逐立竿见影的“显绩”,那些轰轰烈烈的“地标情节”、层层加码的“数字泡沫”、寅吃卯粮的“大手笔”,看似光鲜亮丽,摧毁的确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越是发展的鼓声急促紧迫、发展的要求细致具体,党员干部越要保持冷静,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算一算远账,怀抱“栽树”而非仅“乘凉”的胸襟,把握好当前和长远、战术和战略,当前有成效、长远可持续的事要放胆去做,当前不见效、长远打基础的事要努力去做,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新的历史时间。
(扬州市委组织部 夏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