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09:56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明君  
1
听新闻
抓落实不能“水过地皮湿”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水过地皮湿”,指的是雨水仅浸湿地表而未能渗入深层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无多大益处。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抓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地方和部门搞‘标签式’落实,对党中央决策的事项,每个方面都点到为止,看上去各方面都做了,但只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没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论述深刻启示我们: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抓得深不深、细不细、具体不具体,直接关系到一项政策执行的质态如何、实际问题解决的效果如何,最终影响的是一个国家的治理效能,以及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的成色。

观照现实,我们发现,少数党员干部在推动一些重点任务时满足于“贴个标签”“点个卯”,对于一些深水区的“暗礁”、硬骨头的“病灶”轻轻略过。比如,在乡村振兴中,有的地方“刷白墙”“建牌楼”求“面子”好看,但对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内生动力、厚植村庄“里子”用心不足;再比如,在营商服务中,一些部门喊出“一窗通办”的口号,但企业办事仍遭遇“弹簧门”“玻璃门”,涉企职能划分不明等实质性问题得不到解决,等等。这种“水过地皮湿”现象,看似面面周到,实则“雷声大、雨点小”,久而久之,老百姓得不到实惠,政策也难免“落实空转”。

这种“落实病”折射的是少数党员干部执政的思维惰性与应付心态,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本质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事实上,抓落实如同钉钉子,需要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也像种庄稼,必须深耕细作、精耕细耘,才能收获丰硕成果。党员干部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切不可当“糊裱匠”,而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练得绣花之功,织密“落实”的针脚。在吃透上情、摸透下情的基础上,将“大方针”细化为实打实的“小举措”,做到一深入就具体、一具体就深入,越深入越具体、越具体越深入,做到要求具体化、标准数量化,工作才能抓得深、落得下,也才能产生以点带面的作用。

更深一层看,根治“水过地皮湿”现象,推动“狠抓落实”蔚然成风,还需要优化考核机制。近年来,江苏、浙江等地转变观念,推行“不声不响”的检查、考核方式,以基层的实情、群众的评价作为主要依据,推动基层干部从“忙事务”到“抓服务”转变。值得借鉴的是,评价干部实绩,须摒弃“繁琐哲学”,将目光多关注基层的“角落”和“后院”,将衡量重心从“做了没有”“贴了多少标签”,转向“做成了什么”“矛盾解决了多少”“群众获得感强不强”等实质维度。此外,还需强化结果运用,鼓励干部发扬“钉钉子精神”,对那些埋头苦干、虽功成不必在我却夯基垒台的“潜绩”给予充分肯定,让有为者有位,为担当者担当。

“根深之树不风折,泉深之水不涸竭。”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新使命需要真落实。任何一项事业,唯有基础打得牢靠、工作做得扎实,才会枝繁叶茂,才会静水流深,才有更广阔的未来。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一项项具体的工作,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促质变,这样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实绩。

(扬州市邗江区委组织部 王明君)

标签:
责编: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