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绝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党中央三令五申为基层松绑减负,然而实践中,“政策热”与“落实冷”的温差、“部署”与“落地”的偏差依然存在,亟须各级干部精准施策,确保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懈。
减负,减的是“无用功”“花架子”,增的是办事的效能、群众的满意。一些基层部门机械执行、消极应对,其根源在于对减负内涵的误读。各级党组织必须勇于刀刃向内,认识减负工作的本质,将“减负”切实转化为“增效”,引导基层干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办实事、解民忧中去。同时,健全制度约束,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确保减负举措始终紧扣“为民服务”核心,将省出的精力用于攻坚克难、纾解民困。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弊非一日之寒,根治亦非一日之功。基层减负的梗阻往往是作风偏差扭曲了干部的行为导向,“唯上”易成风气,“护下”难成自觉。有的领导干部以“安排了”代替“落实了”,部署工作“只甩鞭子不指路子”;有的将“群里通知”等同“工作完成”,滋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还有的对群众呼声“左耳进右耳出”,总觉得基层“事多难缠”。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必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实打实、硬碰硬推动工作,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着对基层的深厚感情履职尽责,方能推动减负工作真正落地见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现实中,有的地方“精简督查”变成“放任不管”“痕迹管理”沦为“纸面文章”,导致减负成效大打折扣,让基层不得不“白天忙做事,晚上忙补纸”,形成“说与做”“表与里”的新落差。基层减负绝非权宜之计,而是行政文化、工作机制乃至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不能止步于精简文件会议、规范督察考核等表层,必须运用系统思维,聚焦深层次矛盾,在完善科学考评体系、强化激励保障关怀、理顺基层权责关系等方面同步发力、动真碰硬,方为破除形式主义、实现减负长效的治本之策。唯有如此,基层干部才能轻装上阵干实事,人民群众才能真切感受到减负带来的获得感。
(扬中市委组织部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