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选调生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要真正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关键在“选”准好苗、“调”得其所、“育”强根基,引导他们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火热实践中墩苗壮骨、淬炼成钢。
在“选”上严格把关,甄选真心实干的好苗子。选人是一切的基础。必须打破“唯分数”“唯学历”的惯性思维。苗子若在源头就带着“镀金”的浮躁心态,如何能成长为经历风雨的参天大树?要重点考察报考者的家国情怀和投身基层的决心,运用深入面谈、模拟情境等多种方式,精准识别哪些人是真心实意愿到基层吃苦锻炼的“实干派”。选拔环节就要重视考察他们做群众工作、处理突发事件等基层急需的“硬本事”。同时,抓好入职前的培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优秀榜样示范、沉浸式乡村体验等方式,帮助这些“新苗”思想扎下根,系好“墩苗壮骨”的“第一粒扣子”。
在“调”上精准适配,确保人岗相宜才尽其用。岗位安排直接关乎成效,关键在于精准匹配。如果所学专业与岗位需求脱节,“英雄无用武之地”,不仅人才价值难以发挥,也会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组织部门要“沉下去”做功课,深入了解镇街村社发展的难点痛点,清晰勾勒出“岗位需求图”。在此基础上,像精准调配良方一样,综合考虑选调生的专业特长、能力特点和个人特质,把他们安排到最能发挥才能、最契合地方发展需求的“主战场”;要建立跟踪观察机制,对确实存在“水土不服”情况且短期内难适应的,审慎进行必要微调,力求人事相宜、才尽其用;要严格控制借调,避免因随意抽调导致选调生“身在心离”、浮于表面。
在“育”上全程用力,锻造扎根一线能担重任的壮材。培养选调生,既要选好调好,更要全程“管”好“育”好。现实中,“放养”式培养、心浮气躁没去掉“骄娇”二气的现象时有发生,温室里的花朵终究难耐风雨。因此,要压实镇街村社党组织的直接培养责任,坚决防止“挂名”“空转”;要敢于把选调生放到乡村振兴、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去“压担子”,让他们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严格落实驻村制度,确保身心真正融入基层一线;选配经验丰富、作风过硬的干部作为“导师”,既要严格要求、精准指导,也要关心爱护、帮助成长;要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基层”的用人导向,将驻村工作扎实程度、群众口碑、解决复杂问题的实际能力作为硬指标,与期满后的任用、晋升激励紧密挂钩,真正让那些沉下心、融得进、干得好的选调生有甜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