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治国安邦的“最前沿”,是年轻干部磨砺成长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拜群众为师,做群众的学生”。年轻干部在基层开展工作,要找准工作“切入点”,有实实在在的作为。这既是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突破口”,更是锤炼过硬作风的“试金石”。
从“民生微实事”切入,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基层工作的温度,藏在群众的“柴米油盐”里;干部的威信力,源于解决“关键小事”的行动力。年轻干部要摒弃“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错误认知,聚焦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微需求”,把“办小事”当作“练内功”的重要契机。要建立“民生雷达”机制,通过“五必访六必问”工作法,精准捕捉道路破损、饮水安全、适老化改造、课后托管等“民生痛点”。要推行“微实事”项目化管理,建立“群众点单—干部接单—党委验单”闭环流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拉近干群距离。还要树立“细节决定成败”意识,从帮群众代缴一次医保、陪同一次就医、调解一次邻里纠纷等“小事”做起,在“办细办实”中积累经验、增进感情,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干部在身边、服务在眼前”。
从“自身短板弥补”切入,在“接地气”中破除“机关气”。年轻干部的“最大短板”,在于“离群众太远、沾泥土太少”。唯有“脱鞋下田”“蹲身入局”,才能破除“骄娇二气”,真正成为“群众眼里的自己人”。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主动参与春耕秋收、防汛抗旱等生产生活实践,在打农药、修水渠、搬砖建房中体会群众疾苦,学会用“庄稼话”交流、靠“土办法”办事。通过入户走访,详细记录每家每户的人口结构、收入来源、困难诉求,标注产业分布、基础设施短板等信息,让“村情村貌”烂熟于心,避免“走访多次、叫不出名”的尴尬。培养“基层思维”,遇事多问“群众怎么看”“实践怎么干”,不搞“办公室决策”“数据化指挥”,比如,在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时,先征求村民对“厕所改造”“垃圾处理”的意见,再制定“接地气”的方案,让工作更合民意、更易落实。
从“矛盾调解现场”切入,在“棘手问题”中锤炼“破题能力”。基层是社会矛盾的“集散地”,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实训场”。年轻干部要甘当“热锅上的蚂蚁”,在“啃硬骨头”中强筋骨、长才干。主动“参战”不退缩,聚焦征地拆迁、宅基地纠纷、产业发展利益分配等高频矛盾,要构建“随岗学习—参与调解—独立经办”的递进式成长体系,在具体实践中践行“三步骤工作法”,一是跟着“老基层”学“情理法融合”技巧,沉浸式调研,走访当事人及群众,绘矛盾图、理问题脉络;二是用乡规民约化解宗族矛盾、借“五老人员”力量调和家庭纠纷,坚持开放式沟通,用土话俚语组织“田坎会”“院坝调解会”,让群众敢说愿听;三是闭环式解决,跟踪回访调解协议,防问题反弹。还要树立“矛盾即机遇”意识,把每一次纠纷化解当作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改进工作方法的“契机”,在“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中破除“书生气”“玻璃心”,真正成为“能扛事、善处事”的基层“多面手”。
从“基层治理创新”切入,用“新思维”赋能“老课题”。基层治理既要传承“老经验”,更要注入“新动能”。年轻干部要敢破“惯例”、善开“新局”,在守正创新中提升治理效能。数字赋能提效率,针对村级事务管理繁琐、信息传达滞后等问题,充分利用公众号、小程序媒介,集成政策查询、便民服务、意见反馈等功能,实现“村民线上点单、干部线下接单”,让治理触角延伸到“最后一米”。要学会机制创新破难题,引入“积分制”“清单制”“院落自治”等模式,将环境卫生、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纳入“文明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优先申请惠民项目;组建“议事会”“青年突击队”,引导返乡人才、创业青年参与乡村规划、矛盾调解,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要依靠产业创新促发展,依托电商直播、农产品深加工、文旅融合等新业态,帮助农村挖掘特色资源。
从“政策落地末梢”切入,做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翻译官”。政策执行的“堵点”,往往在于“干部在‘空中’讲文件、群众在‘地上’听不懂”。年轻干部要发挥知识优势,让“好政策”转化为“真实惠”。当好“政策直通车”,针对乡村振兴、医保报销、惠农补贴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政策,制作“图解版”“案例版”“方言版”解读手册,通过“田坎课堂”“院坝宣讲”“入户答疑”等形式,把“官方语言”转化为“百姓话语”。用“一亩地能多领多少补贴”“住院报销要带哪些材料”等具象化问题,让群众清楚“政策红利在哪里”。要搭建“政企民桥梁”,针对群众“不会办、不好办”的事项,提供“代办帮办”服务,让政策落实更有“温度”。建立“政策效果反馈机制”,在推动政策落地过程中,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向上级反馈“基层执行难在哪里”“政策设计缺什么”,真正成为政策优化的“信息员”,避免“机械落实”“一送了之”。
(沛县朱寨镇孟庆臻、汉源街道黄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