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组织振兴对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统筹用好政策、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坚定不移以党建作笔,在乡村希望的田野上绘好全面振兴的崭新图景。
锻造红色引擎,以组织振兴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要始终坚持建强基层组织堡垒,确保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精准落地。育强振兴“领头雁”,结合村“两委”换届评估,优化测评标准,从村内六类优秀人员中择优选派“好苗子”进入村级班子,注重队伍结构优化与优良经验传承并举。赋能组织“联建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破村域界限,按照“产业相近、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原则,在重点产业项目中跨区域组建联合党委,整合成员单位资源,协同推进“支部+电商”“支部+合作社”“支部+家庭农场”等富民载体建设。扩大政治“引领面”,深化“党建领航”工程,创新搭建共学平台,突出“党建阵地+”功能,融合开展致富技能培训等项目,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制度,营造“党建聚力、引领共富”的良好局面。
点燃产业星火,以党建融合催生乡村发展新增量。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党建在产业振兴中的示范牵引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构建“产业项目共推、优质资源共享、财政增收共谋、招商项目共引、特色党建共创”的“五共”机制,以党建撬动资源要素,畅通“产加销”环节,重点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助力本土特色企业营收破亿。突出科技兴农,依托“院士工作站”、产业龙头企业等,推广菌菇“方舱”分散种植新技术,研发适用于丘陵小田块的自走式马铃薯收获机,打造业内领军产品。围绕写好“土特产”文章,链接各村特色亮点,深耕特色菌菇种植、盐水老鹅制作、火龙果采摘、天元中药材加工、户外装备制造等本地特色,串点成线形成生态度假园、乡村非遗品鉴馆、帐篷露营基地等乡村新业态矩阵,持续承办区域性“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扩大区域影响力,有效将文旅流量转化为致富“留量”。
绘就善治图景,以共建共享打造和美乡村新格局。乡村振兴的归宿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新治理模式,做实“红格共治”,激活网格内党员、干部、村民力量,聚焦农房更新、环境整治、产业振兴等惠民实事,激发村民自治热情。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一约四规”,将勤俭节约、孝老爱亲等新风尚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形成移风易俗共识。深化协调善治,推行村民议事会、协商民主会制度,实现“群众事群众议”、“大家事商量办”。在富民强村帮促、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健全上下协同、部门联动、合力攻坚的协调机制,更大力度推进“三农”工作,构建全镇齐抓共管格局。发挥党建引领纽带作用,动员各类基层组织全情投入乡村,注重发挥工青妇等群团优势,支持农村社工服务和志愿服务协同发展,广泛汇聚各方力量,共同种好乡村振兴“责任田”,下活“三农”工作“一盘棋”。
(丹阳市皇塘镇党委书记 蒋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