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曾跟人说到他很喜欢的一句话:“愈是军情棘手,众议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这句箴言,道出干事创业的至深智慧。耐烦,就是耐心耐苦、不厌其烦。人生万事皆需耐烦,能耐烦者终不凡。广大党员干部当沉下心、稳住神、铆足劲,方能在波涛中稳操舵,于关隘前破重障,对枝与叶总关情。
烦从何来?今日之烦,其深其广,远超琐碎。它是信息洪流中决策难度的几何级倍增,是改革深水区里新旧矛盾交织的结构性难题,更是浮躁世风下久久为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置身此境,干部尤易陷入事务性漩涡。群众一句没听懂、材料一项不齐全、系统一次报错,日常琐碎如藤蔓缠绕,稍有不慎便拖缓工作节奏。更棘手的是深层阻滞,旧问题胶着难解,新挑战交错叠生,每步推进都需反复权衡,每次协调皆要抽丝剥茧。而最考验人的,是心态波动。“冷板凳”上的坚守久生孤寂,“无用功”后的疲惫易酿委屈,在浮躁风气裹挟下催生“显绩”焦虑,动摇“潜功”心力。此般之烦,如一张无形巨网,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智慧与定力。
然细察此烦,当真为烦?重复劳动如镜,照见钻研粗疏,方向摇摆似尺,量出能力短板,攻坚乏力若钟,敲响革新警钟……此类烦忧,恰是干部对工作研究不透的显影剂,将思维惰性与本领恐慌尽数曝晒。当“差不多”思维撞上时代激变,症结不在政令从严,而在己功未透。若不深研事物机理,不精修履职内功,纵有远大抱负,终因本领断层,难破发展困局。
耐为何物?耐得真功夫,全在于心沉力稳、韧劲绵长、精微扎实。
它始于静水深流的沉定。昔有良将任凭敌军鼓噪,心定如渊乃窥胜机;今看改革航船勇闯激流,定心稳舵方能任他浪急。但要抵达彼岸,仅靠定力不够,破浪更需韧劲。都江堰分江利民,靠的是李冰父子与洪水泥沙的反复较量;大运河贯通南北,仰仗千万民夫寒暑不移的肩扛手提。改革啃硬骨、民生解难题,若无这般“耐烦做将去”的韧劲,何来“蚂蚁啃骨”寸寸推进、“愚公移山”久久为功?遇挫即馁者,终与大成无缘;唯百折不改其志者,方能于绝处开新天。
然而“大成”的突破,恰在民生细微的改进中积蓄势能。乡亲门前一桩小事的妥当解决,政策链条末梢一环的精准咬合,无不牵动民心冷暖,关乎宏图根基。这些容易被忽略的“毛细管”,恰是检验干部耐“烦”的试金石。耐“烦”于此,是对“柴米油盐”的郑重托举,对“急难愁盼”的躬身求解,把寻常工作做到极致的执着。万千这般具体而微的扎实耕耘,终将涓流汇海,在人心筑起信任的长堤。
何以耐烦?耐烦非天生禀赋,尽是躬身实践千锤百炼所得。群众问一遍不懂就问百遍,问的是人心沟坎里最真实的坎,那坎或许是医保报销的发票单,或许是宅基地的界石线,问透了,解决方案就有了人情味儿;办事跑一趟不成就跑十趟,跑的是政策落地的最后梗阻点,这梗阻或是山坳里熄灭的手机信号格,或是瘫痪系统中卡死的进度条,跑通了,惠民阳光才真洒到炕头;矛盾解一次不开就解千次,解的是死结里最顽固那根线头,那线头或是积怨多年的家族宿仇,或是部门扯皮的审批循环,解开了,新路才铺得平坦。这百遍千趟的磨,岂是笨功夫?分明是乡亲们认的理、百姓们顺的气、城市里畅的脉。
耐“烦”者,终成大器;淬火深,方得真金。我们不求电闪雷鸣的轰动,但持春雨润物的恒心;不追立竿见影的热闹,只信水到渠成的力量。肯耐“烦”者,才能心明力定、百折不挠;能耐“烦”者,方能于细微处见真章,在实干中淬担当,于坚守里赢民心。
(高邮市委组织部 谢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