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督促党员、干部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直接反映从政的价值取向。党员干部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更要把正确的政绩观摆在“首位”,立足实际、干在实处、务求实效,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政绩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政绩观摆正了,才能脚踏实地、务实担当,紧紧围绕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谋划推进工作。反之,政绩观走偏了,就容易急功近利、盲目快干,作决策、谋发展、抓改革就有可能脱离群众意愿和客观规律。比如,现实中个别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一些政绩观问题,在中央发布的专题反腐纪录片中,有的热衷搞“面子工程”,为政绩盲目举债;有的台上大谈清正廉洁,台下连垃圾桶、公厕项目的钱都吞;有的白天学习纪律规定,晚上立马违规吃喝等。这种“两面人”做派,不仅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是对党性原则的背离,终将被群众唾弃、受纪律严惩。因此,党员干部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着重从思想上解决好“权力为谁而用、政绩为谁而树、事业为谁而干”的问题,养成勤勉敬业、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对共产党人来说,人民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干事创业的价值源头,必须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因此,党员干部身处其位,就必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多锤炼坚强党性,厚植为民情怀,用正确的政绩观,把正发展、谋事、创业的方向,扑下身子察实情、谋实招,在亲身察看民情中贴近民心,在亲身体验民生中增进感情,切实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贯彻到底。
为政之道,以务实为根,以担当为要。政绩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取得业绩的直接体现,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怎么干事业”是关键。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员干部若是要创造政绩,一方面,就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作决策、定政策之前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科学论证,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另一方面,要积极担当作为,以高度的责任感应对困难挑战、敢接“烫手山芋”,直面“痛点难点”,努力扛起事业发展的“千钧担”、当好解决问题的“主攻手”,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化危为机,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
(仪征市委组织部 王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