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十三次聚焦“三农”主题,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必须牢牢扛起政治责任,找准乡村振兴“发力点”,以组织引领提动力、产业升级增实力、人才支撑添活力,让美丽乡村在新时代焕发绚烂多姿的光彩。
强基固本,织就乡村治理“同心结”。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党建引擎”有活力、有力量,乡村振兴的步伐才能更扎实。锻造能力过硬“领头雁”,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体系,实施“头雁工程”选准选好村党组织书记,全面实施村干部学历能力双提升行动,创新设立乡村振兴大擂台、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平台载体,健全完善激励机制,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收获,充分激发村干部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构建协同发展大格局,打破村域壁垒,创新推行“党建联合体”模式,以组织共建为纽带,推动形成“组织联建、产业联动、治理联抓、服务联享”的片区化发展格局;建立跨村产业联盟,整合资源要素,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推动需求有效对接、资源优势互补、问题协同解决,推动实现“一村富”到“村村富”的精彩蝶变。激活乡村善治新效能,创新治理模式,立足“五治融合”治理理念,用活村规民约,因地制宜打造“百姓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多元基层治理载体;深挖乡土文化底蕴,避免陷入“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发展,积极开展“村BA”“村晚”“采摘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精神文明新风貌为乡村振兴注入时代新动能。
创新驱动,奏响产业兴旺“奋进曲”。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通过科技赋能、品牌打造、三产融合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深挖地域特色,在发展壮大“水蛭”“瓜蒌”等特色种养殖产业基础上,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从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拓展,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走向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全力推动“土特产”成为“大产业”。创新电商生态,加快构建现代化电商生态体系,全力搭建农产品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与头部电商平台战略合作,推动传统农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让“土特产”搭乘网络快车,助力实现特产“隐藏款”强势“出圈”。强化政企联动,构建政企村民的共同利益纽带,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集体参与”的合作模式,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建设共富车间、发展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企业增效、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多赢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引智育才,构建人才发展“生态圈”。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拓宽渠道引才,要打好“乡情牌”,聚焦特色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培育、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需求,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精准对接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能手等群体;广发“求贤令”,鼓励返乡人才领办、创办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配套创业扶持、项目孵化等政策措施,积极招引产业管理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积极打造群英荟萃的乡村人才“雁阵”。厚植沃土育才,围绕“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制定“订单式”“菜单式”技能培训,加强与乡村振兴学院合作、搭建属地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围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完善“师带徒”“老带新”传承机制,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裂变效应。优化环境留才,建立人才晋升通道,注重在返乡人才中发展党员推荐优秀返乡人才参选“两代表一委员”,表现优秀者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范围;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提供项目对接、政策咨询、手续代办等“一站式”服务,让返乡创业者创业有扶持,让技术能人发展有平台,让管理人才成长有空间,确保人才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镇党委书记 王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