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制度层面的减负举措不断出台,为基层干部卸下了不少有形的重担。通过精简会议文件、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等举措,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比如,以前每周要参加多个冗长的会议,现在会议数量大幅减少,且更注重实效,干部们不用再为准备繁杂的会议材料而熬夜加班;曾经名目繁多的督查检查,如今经过整合规范,不再让基层疲于应付,得以专心为群众办实事。这些变化实实在在,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动力。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在一系列制度层面的减负举措出台之后,一些基层干部的心理负担依然沉重。一方面,权责不对等的问题仍然存在。尽管制度上明确了各级的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职能部门依然习惯将任务下派,“属地管理”成了基层承接一切任务的“筐”,基层干部在面对超出自身能力和职权范围的工作时,压力倍增,生怕出了问题被问责。另一方面,激励机制单一,晋升渠道还不畅通,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天花板”现象,也让一些基层干部感到“吃苦受累,没指望”,职业发展受限,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挫,内心充满迷茫与焦虑。
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基层治理的成效。从制度减负迈向心理减负,需要多方发力、多层用力。要帮助消除权责失衡焦虑。建立科学合理的权责清单,让基层干部清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杜绝上级部门随意摊派任务,让他们在工作中有底气、有安全感; 细化容错情形和认定程序,对在改革创新、应急处突中出现的非原则性失误予以包容,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提供政策兜底;建立“实绩导向”评价机制,多看解决了什么问题,多听群众的评判意见。同时,还要注重差异化,因“岗”设置标准,让“事”“人”“绩”“像”更加精准。要帮助缓解发展迷茫。针对基层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新场景新手段开展培训,持续搭建“老带新”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基层干部能力本领;对在基层一线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更多的晋升机会、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特别是加大“基层干部专项计划”实施力度,单列公务员、事业编制招录、晋升名额,对连续考核优秀的基层干部可优先使用,让他们看到努力的方向和希望,激发工作的内生动力。要帮助化解身心压力。加强对基层干部的人文关怀,建立常态化的谈心谈话制度,关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构建市县乡三级心理服务平台,为基层干部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和压力疏导;发挥好党建活动载体,鼓励基层干部参与文体比赛、健身运动、阅读学习等健康活动。同时,加强互动交流,通过开展“基层故事会”等形式,鼓励分享工作经验,以身边人、身边事,传递基层正能量。
只有让基层干部真正放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干事创业热情,让基层治理充满生机与活力。
(扬州市委组织部 吴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