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滚滚下基层,会议室里听汇报;调研队伍尚未启程,报告模板已“预制完成”;来时声势浩大,去后只留基层手忙脚乱……近年来,从中央和地方通报的一些案例来看,部分调研活动陷入“一哄而下、打卡留痕”的形式主义怪圈,不仅给基层增添了新的负担,更让调查研究偏离了察实情、解民忧的初衷。
有的党员干部“调而不研”,仅仅把到基层调研作为“硬性指标”,在精心布置的“微观盆景”中走流程,与“筛选过的群众代表”演“配合戏”,听着反复彩排的“成绩汇报”,对群众真实的牢骚与诉求充耳不闻,最终提出的对策难免沦为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有的党员干部“研而不调”,调研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返程后却层层索要材料,用“表格调研”“电话调研”替代实地走访,让基层在文山会海中疲于应对。这类浮于表面的“假调研”,不仅堵塞了民情上达的通道,更在干群之间筑起了无形的高墙。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改进调查研究”,充分彰显了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传家宝的重要性。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要持续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真正用“脚步轻、脚印深”让调查研究回归本真。
“脚步轻”是作风的淬炼,调研不是“摆排场”,而是“摸实情”。既要带着具体问题走进成绩显著、做法典型的地区总结经验,更要主动踏入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一线解剖麻雀,少走“预设路线”,多些“随机走访”,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的务实作风直面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堵点痛点。面对群众时,需怀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赤子之心,在拉家常、问冷暖中读懂“话外音”,在田间地头的“土话”里捕捉真实诉求,才能摸到实情、看到真相。
“脚印深”是成效的丈量,调研绝非“打卡式观光”,而是“解题式深耕”。对调研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实际问题,既要当场协调解决具体困难,更要深挖问题背后的制度性根源;既要处理个案矛盾,更要从共性问题中提炼规律,实现从“解决一件事”到“破解一类题”的升级。调研结束后,还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跟踪问效的“后半篇文章”,让对策在基层真正结出果实、见到成效,才算兑现“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真谛。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唯有让“脚步轻”成为作风标配,“脚印深”化作行动自觉,方能让调查研究真正卸下“车马喧嚣”的形式负累,始终焕发为民谋福祉的时代光芒。
(启东市委组织部 袁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