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开门教育”的工作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打开大门”,注重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以扎扎实实“开好门”锤炼躬身为民的“好作风”。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开门教育”是新时代坚持群众路线的必然选择。党员干部应以思想淬炼带动作风转变,原原本本学、认认真真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刻理解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树立树牢正确的政绩观,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实现从“要我开门”到“我要开门”的思想蜕变。同时,要将“开门教育”作为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政治品格的“实践课堂”,坚决摒弃怕同群众接触惹事上身的消极心态,主动拆除与群众之间的“门槛”,以“枝叶关情”的担当和“闻过则喜”的胸襟,在“常开门、开好门”中增强群众观念、培养群众感情、解决群众问题,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提醒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谦逊心态,虚心向群众学习,才能更好服务群众。然而,少数地方在落实中出现偏差,座谈会成“鼓掌会”,意见箱变“摆设箱”,不仅违背了“开门教育”的初衷、削弱了实际效果,更对党和政府的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党员干部要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主动“走出去”问需于民,深入田间地头、街巷院落、工厂车间,坐“小马扎”“热炕头”,听“心里话”“弦外音”,在“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中了解居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掌握干部作风的真实情况。积极“请进来”问计于民,灵活运用集中座谈、网络互动、意见征询等方式,让群众敞开心扉聊想法、提意见,挖掘蕴藏在群众中的“土方法”“金点子”,在“开好门”中找实找准问题整改、工作提升的切入点。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作风建设成效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深化党的作风建设,不能只满足于工作汇报中的“数据盆景”,而是要“打开门”邀请群众“阅卷打分”,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考评标尺。群众不满意的事情,绝不能“打太极”“踢皮球”,应当全盘接受、立行立改,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逐项梳理、逐条分析,深挖根源、厘清脉络,实行“台账式”管理、“滚动式”销号,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对于群众满意的方面,也要以戒骄戒躁的态度常抓不懈,定期组织开展“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同时,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推动从管住“当前事”向管住“长远事”拓展,让居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苏州市姑苏区虎丘街道 沈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