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永不止步”的奋斗姿态,树牢正确政绩观,在主动作为中彰显担当,于攻坚克难处践行宗旨,真正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为民服务不能止步于“身入”,而应见于“心入”。一首“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火把访贫农”传唱至今,反映了我们党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优良作风。不论是调查研究还是政策执行,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身入”,而是要做到“心入”。“身入”只是形式,是接触实际、了解情况的第一步;而“心入”才是关键,是用心去感受群众的冷暖、用情去倾听群众的诉求。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为民情怀,既要扑下身子、迈开步子,到田间地头、社区工厂,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面对面拉家常中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又要放下架子、沉下心来,站在群众立场思考问题,通过出实招、下实功、办实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心里的“自家人”。
为民服务不能止步于“显绩”,而应见于“潜绩”。政绩之本,在于为民。“显绩”看得见、摸得着,短期内就能见效;“潜绩”不显山、不露水,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二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较而言,不计得失、甘为人梯,注重在“潜绩”上下功夫,更能体现干部的作风和境界。“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不能只顾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考量,更不能为捞资本、谋升迁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树牢正确政绩观,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作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不戚戚于政绩,不耿耿于声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过硬实绩。
为民服务不能止步于“担忧”,而应见于“担当”。近年来,“躺平式”“侧卧式”干部时有出现,他们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棘手问题能躲就躲、能推就推,对群众诉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严重损害党的执政根基。平心而论,干部难免会有“担忧”,担忧群众诉求难以兼顾,担忧改革创新遭遇失败,担忧工作失误带来不良后果。然而,这种“担忧”绝不是逃避责任、不敢担当的借口。要永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面对矛盾问题时少一点担忧、多一点担当,想一想这么干是不是有利于人民群众,是不是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担当的宽肩膀、成事的真本领,真正把对党忠诚、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镌刻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上。
(海州区委组织部 高森丽、刘航先)